谎言骗捐为何令人不安

2015年10月23日 09:15   来源:红网   柏文学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安徽一女子李娟在下班回家路上,为救小女孩四肢被撕咬,四肢上的肉几乎被咬光,事发后,李娟收到超过80万的捐款。随后事情出现反转,李娟被曝是被男朋友张宏宇养的狗咬伤。事件持续升温,百名捐款者组建QQ群,欲报警追回善款、诉其诈捐。律师表示,张宏宇涉嫌民事欺诈。(10月22日《京华时报》)

  即使被自己男朋友养的狗严重咬伤,若医药费用高昂得无法承担而向社会募捐,也有可能得到响应。但是设计虚假情节、编造谎言进行募捐,则是欺骗大众的善良情感和真诚信任,这必然很难得到认可,还会令人不安。所以有捐款者意欲报警,追回所捐善款,那是无可非议,值得理解的。因为捐款的事实和根据就不是那么回事,生发慈善心的情景和背影也就变了。

  有律师表示,这样的骗捐行为涉嫌民事欺诈,是有道理的。实际上这次欺诈的标的,远不止那80万元捐款。其所带来的社会后果,或许一下子还感觉不出来,但它会在公共记忆中潜伏下来,在特定的社会场景中立马浮现。人们曾经怪罪过那个莫须有的被救而不肯露面的女孩及其家长,这也是对社会道德水平的无端贬低,人们的心理阴影如何抹去?当真正陷入极端困难者诚实地向社会呼救时,人们会不会因为受过欺骗而淡定三分从而延误甚至放弃帮助?如同讹诈的老人,不但欺骗了助人为乐的大众,也害惨了真的跌倒而需要帮助的老人。

  谎言骗捐尽管对社会无恶意,但客观上践踏的是社会诚信,糟蹋的是社会互信互助,从而给社会公共生活带来了不良的后果,损害了公共利益,所以应在法律禁止之列。谎言骗捐不但该受到公共舆论的批评和谴责,也该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惩罚,以儆效尤,形成前车之鉴。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