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上学,说自己被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喂了药;怕被爸爸打,费尽心思写下四次被“抢钱”经历;500元压岁钱充Q币,谎称自己回家途中被抢劫;不想分手,说自己脑子里长个瘤……这些谎言,都是从孩子的嘴巴里说出来的。记者注意到,其中不少谎言的“故事架构”,主要来自于电视剧。(5月11日《海峡导报》)
俗话说,“三岁看到老”。这也符合心理专家的提示,对于3岁以下的孩子,说谎属于不自知的行为,不必太计较;但对于3岁以上的孩子,当第一次出现说谎时,就需要进行相应的教育,及时给予正面引导。“谎言似剧本”,的确要引起一定的关注与重视。不过,听闻“电视看太多谎言变‘精彩’”的说法后,我却觉得这就有点凭感觉和想当然了。
不错,电视节目既有娱消闲的功能,同时也自然而然地附着了隐形教化的作用。所以,正如媒体报道所称,编出“抢钱大片”的初中生解释,他是从电视剧里学的;说自己脑子长瘤的女学生,其谎言也脱胎于韩剧里的爱情故事。但即便如此,我看也不宜听风是雨,过分渲染电视是孩子说谎的“教唆”之源。一则这样的判断仍属以臆测为主,二则对电视的习惯性“黑一把”,可能也无益于“谎言似剧本”的积极防范与解决。
时移世易,应该说,现在孩子的课余学习和娱乐,早已不是那种“做好作业看电视”的初级版本了:除了携带不便而又“响动太大”的收看电视,手机、iPad、笔记本电脑等等,可能更是成了许多孩子形影不离的长期“装备”。那么,即使是课余时间的浏览新闻、使用两微、热追韩剧等,可能也没电视的多少事了。换言之,就算“谎言似剧本”模仿是主因,为啥总让电视来“躺枪”呢?
孩子说谎从过去的“头疼”、“肚子疼”,逐渐升级到跌宕起伏的“剧情境界”,这无疑应成为实施相关教育的掌握底数。不过,对于谎言的生成,我更倾向于认同这样的判断,即是有的通过模仿大人,有的通过模仿同学,有的则是模仿电视剧的情节。的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纵然说谎的成因多种多样,而在一个家教有方、家风良好的家庭,孩子任意撒谎的概率,肯定也会大大降低,更遑论“谎言版本”是怎么升级的了。
“谎言似剧本”别让电视又“躺枪”。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说,我倒更觉得,相比于手机、电脑里各类资讯的形形色色、良莠不齐,传统的电视新闻和节目内容,可能还更显去芜存菁、相对“干净”。所以,虽然现在一些孩子的“谎言似剧本”,已然是个不争的事实,但若动辄归结于电视的主要“贡献”,反而无助于尽量让孩子少受些不利效仿与影响。
正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 我们知道,孩子说谎的原因,有的是因为做错事逃避处罚,有的是想满足自己的某种愿望,有的是想通过说谎获得认同和赞赏,有的是对父母的一种对抗,有的是不愿意做某些事情等。由此说来,与其过多纠结于“谎言似剧本”,倒不如着力在培养孩子正确的荣辱观上下工夫。否则,难免给人南辕北辙和缘木求鱼之感了。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