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会出台“7万亿”强刺激政策

2015年10月19日 08:22   来源:中国网   谭浩俊

  近日,中国央行宣布,将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推广到上海、天津、辽宁、江苏、湖北、四川、陕西、北京、重庆等9省市。联系到不久前出台的存贷比取消,于是,有人便把这两项政策绑在一起,得出了一个“7万亿大放水”的中国式量化宽松,并认为这是中国推出的新一轮强刺激方案。

  对此,中国官方和官媒体都作出了迅速反应,认为这是对中国货币政策调整的误读,是错误地理解了中国的货币政策调整目标和方向。那么,这些政策调整措施的出台,是不是中国应对经济下行而出台的经济刺激方案呢?它会对中国的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呢?笔者认为,中国不会出台“7万亿”强刺激方案,也已经没有条件出台这样的经济刺激方案。

  众所周知,中国新一届政府成立以来,一再强调,只要全球经济不再严重恶化、中国经济不出现严重危机,就不会再推出强刺激政策。也正因为如此,决策层提出了一个经济增长速度合理区间的概念。亦即在7%左右的合理区间范围之内,都是可以接受和容忍的,是不会对政策作出重大调整的。而从近几年来中国所采取的一系列经济政策措施来看,也是完全符合这样的目标和要求的,是积极而温和的,是主动而稳妥的,并没有大起大落,也没有或紧或松。如定向降准、正逆回购、抵押补充贷款(PSL)、中期借贷便利(MLF)等。即便是降准降息,也是节奏很慢、尺度掌握得很好,而不是过去那样的动辄降准降息。

  从目前中国经济增长的实际情况来看,尽管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下降,且仍有一定下降空间,但仍在合理区间范围之内,并没有出台强刺激政策的必要。尤其应当看到的是,今年以来中国政府出台的一系列稳增长、保民生措施,也正在逐步发挥作用,预计最迟到明年一季度就有可能全面发力,经济增长速度也将恢复到7%以上,根本不需要再用 “7万亿”强刺激这样的政策。更何况,理论上的数据,到了实际,很多并不能变成现实。所谓的“7万亿”,不仅是误读,甚至可以认为是瞎算,根本没有多少依据。

  事实上,取消存贷比,是中国在货币政策和制度层面早就准备调整的一项工作,并不是突发奇想,更不是为了释放货币。而且,取消存贷比以后扩大的货币投放空间,一方面,能不能得以实施,还要看商业银行的经营以及企业对资金的需求状况,如果两者不能合拍,投放的空间再大,也难达到预期目的;另一方面,取消存贷比并不代表放松对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状况的考核,相反,考核的要求更严了,指标更多了,对商业银行的约束也更强了。因此,商业银行决不会因为货币投放空间扩大了就随意放贷。

  至于信贷资产抵押再贷款试点的扩大,从理论上讲,确实能够增加信贷资金的投放,如果处理不好,还会扩大信贷资金的风险。但是,也与货币大放水没有根本的联系,更不是强刺激方案的标志。真正需要关注的,是政策执行的效率,亦即此项政策出台以后,能否按照决策层的意图,将可能释放的资金投向与经济关联度更高、与稳定经济增长关系更密切的方面,如实体经济、中小微企业、“三农”以及棚户区改造等,能否对有效投资产生提振作用。否则,此项政策也不会对市场产生多大的影响。

  事实也是如此,自中国经济出现下行以来,决策层也推出了许多稳定经济增长的政策,特别在货币政策的调整方面,都在按照积极稳妥的目标,适时适度地对政策作出调整与优化。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效果并不令人满意。这就不能不让人感到,政策调整也好,不调整也罢,效率都是第一位的。如果没有效率,怎么调,都不会令人满意,甚至调得越多,问题也越大。

  所以,无论对已经出台的政策还是可能再出台的政策,都不要再过度解读、过度“深挖”其内涵。取消存贷比也好,扩大信贷资产抵押再贷款试点也罢,都是一项普通政策,并没有更多更深政策之外的含义和意图,只要效率高、效果好,这些政策的目的就达到了。反之,还要用新的政策来作用与影响。那么,外界完全可以用平常心来看待和关注中国经济、关注各项政策的出台,而不要过度解读,更不要误读,尤其不要戴着有色眼镜去理解和解读。

  而对中国的执行层来说,需要更加清醒认识的是,在中国经济已经被外界深度关注的情况下,必须更加重视政策执行的效率与效果,更加重视按照决策层的意图去落实和执行政策,切不要再我行我素,为了一时一己之利,扭曲政策的执行,降低政策的实施效果,避免给外界太多的误读、过度解读甚至恶意攻击的机会与空间。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