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下午,河南媒体人、大象舆情研究院总编辑杨延方遭4男子殴打致重型颅脑损伤住进了医院,被下达病危通知书。杨曾经曝光过郑州“房妹”,得罪了不少人,这两者是不是存在某种联系呢?引发了舆论的关注。这种联想看起来很有说服力,也符合人们对正义和邪恶的简单推理,但能否存立还得看证据。
从时间节点上看,杨曝光“房妹”的事发生在2012年底,调查结论早已出台,相关人员也得到了处理,距离现在已经间隔了相当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是否有这样的可能使双方的矛盾突然演变到失控的地步?在案情还未水落石出之前,谁也无法排除这种可能,但值得打个问号。可是似乎总有人迫不及待地想告诉大家答案。标题里,“房妹”举报人的前缀触目惊心,而相关链接、背景资料仿佛也在暗示着它们之间的联系。这样的处理表面上是为了尽可能多地将信息告诉公众,但其实有制造噱头误导公众的嫌疑。
果然,稍晚一点,被打事件又有了另外版本:杨系因拖欠两名员工工资,引起纠纷导致受伤。这种说法也得到了警方的初步证实。
当然,剧情反转的事随着调查的深入也可能一波三折。是否因为陈年旧事被打击报复仍然存疑,因为劳资纠纷就将人打至病危,似乎也违背常理。那么最好的办法是交给警方调查,给警方一点时间,表达关注可以,可是没必要制造一种压力,作出无端的猜测。
在信息公开和不加取舍而产生的误导之间是有一些模糊地带的,处理得好,有利于推动事件的调查;处理得不好,则是在为谣言和情绪制造温床。就事情本身看,是员工之间的纠纷,还是某种报复,新闻传播的影响力大不同,这时候媒体对真相探求的能力越发显得重要。
质疑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无数个谎言背后的真相证明了这一点,但这是建立在事实和逻辑的基础上的,缺少这些就容易变成无端的猜测,就会变成社会秩序的破坏者。杨延方当年顶着压力曝光“房妹”事件,是一个媒体人的良知使然,在杨被打之时保持一份冷静和理性,避免误伤和误导公众也是一种良知。
什么事情都有个过程,破案需要过程,抓捕需要过程,下结论更需要过程。警方的调查毕竟不比网上的议论,你捕风捉影,过个嘴瘾,但警方必须拿到证据才能对外公布。就一起正在调查中的案子而言,警方守口如瓶的行为举止也没什么多少可质疑的地方。警方也不可能将一起正在破获之中的案子所有的细节和盘托出。如果这么做了,恰恰是违背法律违背司法程序的。
剧情反转的事之所以屡屡发生,固然跟案件本身的复杂性有关,但有时候也是被急功近利的心态逼出来的,押对了是胜利,押错了大不了道个歉。情绪跑在了事实前面,对眼球的追逐大过理性的质疑,在这样一个信息错踪复杂、来源混乱又缺少权威声音的社会里,自然很容易演变为谣言跑在真相前面。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