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德班遇冷,并非是“暖男”难得

2015年10月09日 10:01   来源:红网   薛家明

  今年国庆,全国首个“男德班”在京开班,与全国各地“女德班”遍地开花的火爆场景不同,“学做全新的好男人、好伴侣、好父亲”的“男德班”自始至终却响应者寥寥,仅有两个学员主动报名,开课时的十余名学员都是主办方的老朋友。(10月8日《北京青年报》)

  说实话,虽然心中早有预期,但男德班遇冷,还是让笔者感到惊诧。毕竟,随着《虎妈猫爸》《小爸爸》等一系列电视剧的热播,暖男并不缺乏拥趸。而且,就现实层面而言,现在哪个爸爸没有“奶爸哄婴儿”的需求?又有几个丈夫不想当一名参与家务劳动、照料家人、养育孩子的“新好男人”呢?可见,男德并不缺乏现实需求。可为何有刚性的需求,而男德班却依然学员“难得”呢?

  首先,男德班学员“难得”缘自面子难受。长期以来,我们对夫妻关系的定位都是“夫为妻纲”,讲究“男主外、女主内”,甚至要求妻子“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因此,即使很多人,在现实中已进入暖男的角色,可一出家门依然摆出大丈夫的谱。也正是面子的因素使然,造成人们即使有想学习“做家务和照顾家人的能力”、“婴幼儿护理技术”、“家庭暴力成因及干预”、“与青少年孩子的相处艺术”等内容的心,却不好意思出现在男德班的课堂上。

  其次,男德班学员“难得”是噱头式招生后遗症。噱头式营销,一直是市场性培训机构的不二法门。而徒有噱头,没有实质(甚至是名不副实),也是“噱头班”走向没落的根源。比如,靠噱头式营销风起云涌的女德班,要求女性“逆来顺受,绝不离婚”。甚至,某培训老师用针扎指甲、揪头发撞墙、踩断锁骨、被逼吃用过的手纸等方式折磨学员。试问,这种打着现代教育的旗号,却干着封建余毒复辟的勾当,如此名不副实能不把人吓跑?

  再者,男德班学员“难得”,也缘于课程的伤。“男德班”三天的时间,居然要学习“认识并挑战社会性别刻板印象”、“反思‘大男子汉气概’的伤害”等六门课程。这意味着,男德班课程只具有科普价值,并不是培养“好伴侣”、“好父亲”的独门秘籍。而且,在“一寸光阴一寸金”的十一假期,又有几个人愿意自费求科普呢?

  可见,男德班遇冷并非是“暖男”难得,更不意味着女权的沦陷,不具有风向标的意义。只要我们能够克服面子的因素,噱头的袭扰和一些方式方法的问题,即使,没有男德班的推动,电视剧中风靡的“暖爸”,也一定能“飞入寻常百姓家”。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