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来,知名学者、教授兼职过多成为学术界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互递名片时,常发现有的专家教授职务头衔一大堆。
兼职过多不值得鼓励,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对于做学术研究的人来说,如果想对某些领域的问题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和成果,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心无旁骛,专心苦读、调研、实践,才有可能获得一些心得。
但这并不是说,学者、教授一个兼职都不能有,现在跨学科学术研究越来越多,很多情况下需要不同学科的学者共同探讨一些问题,但有时囿于一些不合理规定,如果没有合适的兼职又不便参与研讨,反而阻碍了学术研究的推进和创新。当然,学者需要参加一些必要的学术会议和讲座,扩大学术视野,激发研究兴趣,碰撞创新火花,但如果天天忙于到处讲座、参会,成了讲座专业户、参会专业户,那能否做出优秀的科研成果,便很成疑问。
许多机构追求、聘用知名学者、教授的动因一定程度上与普通人追星的心理相似,大都是觉得有名气的人肯定水平高。所不同的是机构追求、聘用知名学者有可能给自己带来收益,而普通人追星往往只是付出。
反过来想,很难想象主办方会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学者来参会或讲学。因此,对专家们来说,身上的头衔越多越容易带来知名度,一旦声名鹊起,各种利益会像滚雪球般纷至沓来。进行课题评审时,知名学者比不知名学者更有可能获得课题;外单位邀请讲座时,头衔多且高的学者比没有头衔、或者头衔低的学者更易获得邀请,真是件名利双收的好事。
近些年出现的一个情况是,不仅知名学者、教授兼职多,就连许多青年学者也加入到追求兼职行列,这其中固然有扩大名气的需要,但更主要是与生活、经济压力过大有关。青年学者整体生存状况不乐观。缓解经济压力往往是青年学者兼职的常项选择。
教育部近期专门就部分高端人才兼职过多发布意见,要求一些特聘的高端人才不得兼职。过去老一代科研人员强调,板凳要坐十年冷,才能算入门,对一项研究才可以说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在整个社会整体变得急功近利、浮躁的大势下,单独要求学者独善其身,实在是有点脱离实际。学者兼职过多归根结底是一些经济政策、社会政策失衡,不从根本上先调整这些失衡,只依靠有关部门的孤立性文件解决得了一时,但解决不了一世,还会有更多的花样出来。这不是哪一个部门或领域的事,需要通盘考虑调整整个社会发展思路和政策导向,才有可能逐步缓解包括这一问题在内的各种社会问题。▲(作者是文化学者)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