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乡村教师“考试专业户”看似无情实则无奈

2015年09月22日 10:34   来源:中国青年网   

  一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针对四川省芥县的调研发现:大量农村青年教师仅仅将这个岗位看作是一个暂时的“过渡岗位”,他们对提升自己教育教学水平并不感兴趣,反而成为了寄居于乡村文化城堡中的“考试专业户”,只要能进城,各种考试他们都会去争相参加。(9月21日《中国青年报》)

  丰盈农村教育的内核,增进均衡教育的希望,离不开乡村教师的细节推动。然而,在坚硬现实的挤压下,乡村教师难以“一颗心用在一个地方”。不论是青年教师忙于参加公务员考试,还是中年教师将精力集中于通过考试或者借调进入城市学校,抑或老年教师普遍职业倦怠、等着退休,乡村教师“一心二意”,不可避免会损伤教育质量。

  当乡村教师得不到有效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慰藉,当乡村教师难以找到人生突破和向上社会流动的希望,当乡村教师基本的体面和尊严得不到维护,乡村教师“人往高处走”很难说不是一种必然。考试也好,借调到县教育局或乡政府也罢,为了改变命运,乡村教师千方百计地“向上爬”。

  在经济市场化、人口流动化的当下,资源集聚效应导致城乡之间在教育资源配置上更为失衡。同样的职业身份,城市教师和乡村教师在生存生态上存在着鲜明的反差。乡村教师处境艰难,不仅体现在物质匮乏,还体现在精神层面的体面和尊严缺失。社会评价标准的转变和社会心态的嬗变,让乡村教师在金字塔格局中低人一等。

  不论是“当教师不如当小工”,还是乡村小学“无人执教”,抑或被留守儿童直接称呼为“淘汰品”,在传统社会备受尊重和推崇的乡村教师,在现代社会却沦为边缘群体。生活上缺乏保障、心灵上缺乏温暖的乡村教师,无奈而艰辛地进行自我“救赎”——通过考试这一制度化渠道也好,通过借调实现腾挪闪转也罢,得不到应有的制度护佑和人文关怀的乡村教师,为了更好的生活,投入到另外一个竞赛场。

  今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培计划(2014)”北京师范大学贵州研修班全体参训教师回信中指出,“ 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点亮乡村教育这盏希望之灯,让农家子弟“人生出彩,梦想成真”有更多的机会和渠道,显然离不开乡村教师全身心的投入,显然离不开“爱的教育”。

  一个旨在让“劳动更有价值,劳动者更有尊严”的社会,不能对乡村教师进行 “道德捆绑”,却忽视他们的生存生态。只有得到更多的社会认同,乡村教师才会从“考试专业户”回归本位;当教育改变命运的功能强化,阶层流动才会更加活跃,整个社会才会更有生机和活力。(杨朝清)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