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改革出租车行业要避免“零和游戏”

2015年09月17日 07:01   来源:光明日报   周继坚

  据媒体报道,9月15日公布的《杭州市深化出租车行业改革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中,主管部门明确提出,今后将不再收取经营权的有偿使用金,自今年1月1日起已经收取的部分将如数退还。据初步统计,为此杭州市将一次性退还2600余辆出租车近1亿元的有偿使用金。

  出租车行业的确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近年来,不少城市反映出来的出租车“车难打、脸难看”等问题,不仅使很多乘客感到不满意,也使一些出租车司机怨声不断。高昂的“份子钱”不仅挤压出租车司机收益,也使出租车服务质量不断下降;而经营权的垄断,更衍生出“二车主”等运营乱象,进一步摊薄了一线司机收入。特别相对于“专车”等一批网络约车服务,出租车价高质次的竞争劣势更加凸显,以至于不少出租车司机也想转开专车。据媒体报道,截至今年7月份,杭州退包或到期未续包的出租车多达300余辆;更有统计显示,杭州每天搭乘出租车出行人次减少了15万。种种迹象表明,如果不及时主动推进改革,出租车行业可能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

  晚改不如早改。目前,国家层面对于互联网约租车的监管意见很快将要出台,网约租车的市场地位必然得到进一步规范。对于出租车行业来说,不可能寄望获得长期以来的市场保护,因此更应该尽快从自身入手解决问题。在武汉、南京等地,出租车改革已经推出新政减轻司机负担。杭州此次改革也以减少“份子钱”作为突破口,更追溯至年初并退还上亿元资金,应该说表达了足够的改革诚意。

  但也应当看到,削减出租车运营成本只是第一步,长远来看,出租车行业改革更应当着眼于方便乘客获得性价比更高的服务,着眼于使出租车司机获得体面的收入和保障,着眼于进一步提升城市的交通资源配置效率,才能真正解决制约出租车行业发展的瓶颈。否则,缺乏系统性的“单兵突进”很难真正盘活出租车行业资源,实现整个行业的彻底改观。

  当然,破除出租车行业的利益坚冰并不容易,这也是一直以来出租车改革难以推进的原因所在。但是,市场不相信眼泪,也不会偏袒不遵循市场游戏规则的市场主体。当前,出租车行业的尴尬,不仅表现在乘客们的体验和口碑上,更体现在出租车行业人员的流失、收入缩减上。对于政府主管部门而言,如果继续任由垄断利益存在,仍然用行政的指挥棒来规定市场行为,不仅广大乘客和出租车司机仍将继续“零和游戏”,就连出租车公司,恐怕也要面临市场份额急剧下滑的危机。对于那些既得利益者来说,原来丰厚的“蛋糕”迟早有一天会不再有。

  让市场的归市场。网络信息技术的改进、居民收入和消费需求的增长,出租车行业市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这原本应该成为出租车行业转型升级的契机,但僵化的管理最终将这样的机会拱手送人。归根结底,制约出租车行业发展的痼疾在于混乱的运营模式和价格与数量的管控,这些问题各界已经达成共识,问题在于有关部门改还是不改。拯救出租车行业的方法只能是更加对接市场,让市场在出租车行业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调动出租车行业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使政府主管部门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安全监管、乘客及从业者权益保障上来。纠正长期以来出租车行业主管部门越位、错位的问题,出租车行业才能焕发更大活力。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让“+乘客”促进出租车行业新生    2016年03月25日
  • ·出租车与专车并非水火不容    2015年08月10日
  • ·出租车行业改革不能坐等方案    2015年05月21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