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叹“为官不易” 基层干部不能有“逃跑”心理

2015年09月01日 10:10   来源:东方网   倪洋军

  众所周知,基层干部苦和累。特别是在当前深入贯彻“八项规定”、坚决反对“四风”、作风建设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大环境下,基层干部的工作压力没见少,但是政治前途、利益空间未见有明显改善。“这也不能,那也不可”的种种要求和约束,使得一些基层干部在感叹“为官不易”的同时,更滋生和萌发了一种想“逃避”甚至“逃跑”的心理。特别是一些年轻的公务员不想、不愿扎根基层,干不了两年,便想方设法找关系、托门路或参加其他考试以求“逃离”基层。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固然辛苦,但基层也最能培养人、锻炼人。一些基层干部包括年轻的公务员之所以会有“逃跑”心理,说到底,还是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思想总开关出了问题。当然,这其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体制机制以及政治生态方面的问题。

  要有正确的工作态度。态度决定一切。宣誓入党,就意味着多尽一份义务,就要在政治上讲忠诚、组织上讲服从、行动上讲纪律。这是党员干部最起码的工作态度。对于基层干部特别是年轻公务员,缺失了为民服务的态度,缺失了无私奉献的精神,自然便不能收获到群众的赞许,也收获不了工作中的快乐。一些基层干部之所以会“身在基层心在县城”,年轻公务员天天忙着考试,不安心基层工作,说到底,还是其精神上缺了“钙”,工作态度上出了问题。其实,基层公务员的价值,是在和群众“零距离”接触中一点一滴积攒起来的,是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干出来的。选择了基层公务员这个行业,就要把群众的需求作为自己工作的方向、把群众的期待当成工作的动力,才会在服务群众的艰难道路上,收获一份又一份温暖、迎来一个接一个春天。态度转变了,作风才能转变,才能扎根在基层、奉献在基层。

  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做人要有人品,做官要有官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为首要。中华传统文化是责任文化,讲究德治礼序。基层干部或年轻公务员,也许算不得什么大官,甚至干个几十年也难以晋升到县处级,但即便如此,也不能没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起码的做人品质。领导干部一旦在“德”上出问题,必然导致纲纪松弛、法令不行。扎根基层、爱岗敬业,是基层公务员起码的道德操守。越是艰苦的条件下,越能考验和锤炼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加入公务员队伍,不是为了升官发财,而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既然选择了公务员这个职业,就要自觉做到崇德守纪,始终将忠于党、忠于人民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基层作为摔打腰板、提升能力、净化灵魂、修身立德的绝好机会和最佳平台,不与民争利、不给组织抹黑,敬业奉献、不辱使命。

  要有良好的从政环境。好环境可以改造人,坏环境也可以改变人。政治生态好,坏人不敢做坏事;政治生态不好,好人也会做坏事。在个人定力与从政环境的关系上,一些人常常感慨:常在河边走不湿鞋,难;出污泥而不染,更难;船晃人不动,难上加难。但是,如果我们能挡住河边的水、清除池塘中的泥、把稳行进中的船,就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干部,这就是从政环境的重要性。一些基层干部之所以觉得看不到希望,没有“够得着的晋升通道”,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身边的政治生态、从政环境不太好,而出现了诸如“干得好不如分得好”、“干得好不如考得好”等不正常的现象。因此,一方面,要着力修补干部选拔任用方面的一些制度性缺陷,规范干部轮岗交流,提高基层干部政治和经济待遇,使凭实绩用干部的旗帜在基层高高飘扬。另一方面,要坚决堵住官场“潜规则”和各种涌动的“暗流”,在党员干部中弘扬和确立正确的政绩观,营造良好的从政环境。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重基层、打基础,关键靠基层干部扎根基层、服务基层。这一方面,要从基层干部自身做起,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树立“吃亏是福”的思想理念;另一方面,要从制度落实、体制改革、机制创新等多方面下功夫,创造相对公平的从政环境,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从而使基层干部真正把基层变成干事创业、展示才华的“舞台”,使党的执政根基更加牢固,使党的事业能够始终保持源头活水,让广大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