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感叹“为官不易” 基层干部不能有“逃跑”心理

2015年09月01日 10:10   来源:东方网   倪洋军

  众所周知,基层干部苦和累。特别是在当前深入贯彻“八项规定”、坚决反对“四风”、作风建设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大环境下,基层干部的工作压力没见少,但是政治前途、利益空间未见有明显改善。“这也不能,那也不可”的种种要求和约束,使得一些基层干部在感叹“为官不易”的同时,更滋生和萌发了一种想“逃避”甚至“逃跑”的心理。特别是一些年轻的公务员不想、不愿扎根基层,干不了两年,便想方设法找关系、托门路或参加其他考试以求“逃离”基层。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固然辛苦,但基层也最能培养人、锻炼人。一些基层干部包括年轻的公务员之所以会有“逃跑”心理,说到底,还是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思想总开关出了问题。当然,这其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体制机制以及政治生态方面的问题。

  要有正确的工作态度。态度决定一切。宣誓入党,就意味着多尽一份义务,就要在政治上讲忠诚、组织上讲服从、行动上讲纪律。这是党员干部最起码的工作态度。对于基层干部特别是年轻公务员,缺失了为民服务的态度,缺失了无私奉献的精神,自然便不能收获到群众的赞许,也收获不了工作中的快乐。一些基层干部之所以会“身在基层心在县城”,年轻公务员天天忙着考试,不安心基层工作,说到底,还是其精神上缺了“钙”,工作态度上出了问题。其实,基层公务员的价值,是在和群众“零距离”接触中一点一滴积攒起来的,是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干出来的。选择了基层公务员这个行业,就要把群众的需求作为自己工作的方向、把群众的期待当成工作的动力,才会在服务群众的艰难道路上,收获一份又一份温暖、迎来一个接一个春天。态度转变了,作风才能转变,才能扎根在基层、奉献在基层。

  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做人要有人品,做官要有官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为首要。中华传统文化是责任文化,讲究德治礼序。基层干部或年轻公务员,也许算不得什么大官,甚至干个几十年也难以晋升到县处级,但即便如此,也不能没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起码的做人品质。领导干部一旦在“德”上出问题,必然导致纲纪松弛、法令不行。扎根基层、爱岗敬业,是基层公务员起码的道德操守。越是艰苦的条件下,越能考验和锤炼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加入公务员队伍,不是为了升官发财,而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既然选择了公务员这个职业,就要自觉做到崇德守纪,始终将忠于党、忠于人民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基层作为摔打腰板、提升能力、净化灵魂、修身立德的绝好机会和最佳平台,不与民争利、不给组织抹黑,敬业奉献、不辱使命。

  要有良好的从政环境。好环境可以改造人,坏环境也可以改变人。政治生态好,坏人不敢做坏事;政治生态不好,好人也会做坏事。在个人定力与从政环境的关系上,一些人常常感慨:常在河边走不湿鞋,难;出污泥而不染,更难;船晃人不动,难上加难。但是,如果我们能挡住河边的水、清除池塘中的泥、把稳行进中的船,就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干部,这就是从政环境的重要性。一些基层干部之所以觉得看不到希望,没有“够得着的晋升通道”,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身边的政治生态、从政环境不太好,而出现了诸如“干得好不如分得好”、“干得好不如考得好”等不正常的现象。因此,一方面,要着力修补干部选拔任用方面的一些制度性缺陷,规范干部轮岗交流,提高基层干部政治和经济待遇,使凭实绩用干部的旗帜在基层高高飘扬。另一方面,要坚决堵住官场“潜规则”和各种涌动的“暗流”,在党员干部中弘扬和确立正确的政绩观,营造良好的从政环境。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重基层、打基础,关键靠基层干部扎根基层、服务基层。这一方面,要从基层干部自身做起,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树立“吃亏是福”的思想理念;另一方面,要从制度落实、体制改革、机制创新等多方面下功夫,创造相对公平的从政环境,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从而使基层干部真正把基层变成干事创业、展示才华的“舞台”,使党的执政根基更加牢固,使党的事业能够始终保持源头活水,让广大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基层干部也盼“尊严”回归    2015年08月26日
  • ·多理解基层干部的不容易    2014年06月26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