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干部也盼“尊严”回归

2015年08月26日 06:50   来源:红网   余尉僖

  基层干部身处执政一线,中国各项改革任务都要靠基层干部去落实,各种发展目标要靠基层干部去实现。这要求基层干部应当享有与工作内容相匹配的尊严和权威。但现实中,基层干部普遍面临权威丧失、尊严缺失等问题:不被群众理解,甚至受到群众非议;责大权小、事多钱少没尊严;到条条部门办事太难;工作辛苦、待遇微薄、升迁无望;维稳任务繁重受“夹板气”;屡屡成为媒体关注的负面焦点。(8月25日《人民日报》)

  基层是国家各项政策举措落地的最关键环节,是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最多的地方,也是最能体现民情民意的地方,基层干部也理应是光荣而骄傲的。但是事实却恰恰相反。基层越来越留不住人,基层工作越来越陷入窘境。正是文章中提到的六大原因,使得基层以及基层干部“尊严”缺失。如何让基层干部更加有“尊严”,笔者认为以下三点很重要。

  打通人才流动渠道。不少地方的县级部门乃至市级部门,不停抽调、借调基层年轻干部,导致基层长期缺人干事,而编制被占又无法进人。实际上,基层不应该是上级机关的“人才库”,而应该是磨练干部的“沃土”。在干部选任上,应更多地从市级机关中选派干部担任基层干部,他们可为基层带来不少先进理念、项目支撑和政策扶持;可利用自身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开阔的眼界为基层带来灵活的工作方法;可利用自身部门优势帮助发展特色产业、引进项目、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基层“造血”功能。从外而来的干部,与本地方不存在利益纠葛,更能“甩开膀子”干事情,更快地帮助推动各类复杂矛盾的解决、推进各项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应打破壁垒,让更多的优秀干部能够走进县级部门乃至市级部门,为各级机关带去更多“泥土味”,让上级机关更加全面地把握基层实际状况,打通了基层干部“能上能下”的渠道,就会为基层注入更多活力。

  处理好基层干部与群众的关系。基层干部与群众不应该是对立的,而应该是融合、相互信任的。然而事实恰恰相反。群众维权意识增加,认为政府为群众服务是理所应当的,稍有不对就对基层干部“撒气”。作为基层干部本身来说,首先要端正自身行为,坚决杜绝“慵懒散”作风,让自身行为经得起群众检验;其次要放得下架子,真诚地与群众进行沟通交流,把群众当朋友,当亲人,以心换心总能得到真诚和体谅;另外基层干部要加强自身学习提升,不断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工作方式方法,适应群众需求和工作需要;作为基层政府来说,要着力搭建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沟通平台,及时倾听群众呼声,让群众能够及时理解政策执行标准和方向,及时化解矛盾,话说开了,心敞亮了,事情也就好办了。

  提升基层干部待遇。基层工作确实辛苦,基层干部大多在工作日坚守一线,很难有精力照顾家庭子女,有时周末和节假日,遇上急难重险任务也不得不坚守岗位,责任十分重大,得到的报酬却与付出不成正比。大多数基层干部的离开,绕不开的话题就是收入,如果政治待遇、经济待遇都得不到保障,基层发展必定会陷入恶性循环。因此,基层干部的待遇可适当提高,在经济上缓解基层干部的生活压力,尤其偏远地区的基层干部更应考虑,加班补贴、下乡补贴、交通补贴等也应兑现。毕竟,“经济留人”有时比“感情留人”更能看到实际效果。

  稳定基层干部队伍,才能为政策落地打下坚实基础;调动基层干部的积极性,才能有动力为群众服好务;尊重基层干部的付出,他们才更有激情贡献才智,他们的尊严才能够回归。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