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理性宽容驱散基层干部“污名阴霾”

2013年12月10日 07:05   来源:红网   闫华

  飘散在天空中的“污染雾霾”驱之难散,而笼罩着基层干部的“污名阴霾”同样挥之难去。“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慵懒散贪、吃卡拿要”……无论在现实社会里,还是网络世界中,这些似乎都成了基层干部的“群体肖像”“刻板印象”。基层干部背负了太多的“骂名”,被“误读化”“标签化”“污名化”,甚至“妖魔化”的倾向值得反思和警惕。

  基层干部处于行政架构的最底端、社会神经的最末梢,沟通着角角落落,连缀着方方面面,管着百姓的衣食住行、柴米油盐,官位不高、事务不小;发展经济、维护稳定、计划生育、安全生产……基层干部样样工作都要抓,职权有限任务重,权力不大、责任不小;基层干部多数工作辛苦、生活清苦,上有上级要求、下有群众期待,往往“两头受气”甜头不多、苦头不少。可以说,基层干部多数是“一肚子苦水”。

  而与之相应的是,不少的社会公众对基层干部也是“一肚子怨气”。《人民论坛》杂志近期针对基层干部的真实生态开展了一项调查。调查显示,如果以5分为最高分,接受调查的网友中只有7.19%为基层干部打了5分,而选择最差的1分的则有39.47%。“基层干部很坏”、“基层干部把好经念歪了”、“大部分是贪官”,诸如此类的认知,在社会上特别是网络上颇有市场。基层干部真得就如此的“污浊不堪”吗?

  基层干部数量众多、事务繁杂,素质也是良莠不齐。据统计,我国公务员队伍中60%在县级以下机关工作。如此庞大的群体中,难免会有一些“害群之马”。而个别基层干部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往往会给基层干部整体形象抹黑。调查数据显示,影响基层干部形象的因素,首当其冲的是“个别基层干部的贪腐行为,‘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分别有81%的基层干部、75%的群众和67.52%的网友选择此项。这一结果也提醒我们,应理性看待基层干部,既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森林”,更不能“一竹篙打翻一船人”。

  其实,基层干部主流是好的,从把百姓事视为天大事的菊美多吉、到用毕生精力守护一方绿色樊渭,从敢为群众担风险的韩丽、到“十大最美村官之一”的刘国忠……一名名优秀基层干部始终把群众装在心里、举过头顶,从一朝一起做起、一点一滴做起,办好事、去愁事、解难事,以坚守诠释职责、用忠诚铸就事业、靠奉献赢得民心。在这些优秀的基层干部背后,还有更多的普通基层干部,他们坚守在平凡岗位上,几十年如一日,以“最弱的肩膀”扛起“最重的担子”,默默付出着艰辛和汗水,良心和责任。这才是基层干部真正的“底色”和应有的“名声”。

  基层干部也是普通人,也许他们并非完美无缺,也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甚至犯过这样或那样的过错,但是他们又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每一件事情,几乎都有他们奔波付出的背影。因此,我们应该摘掉有色眼镜、放弃固有印象,更加理性地看待基层干部,看主流、看大局、看本质,对他们多一些理解、少一些严苛,多一些理性、少一些偏见,用理性驱散心中的“阴霾”。

  从基层干部来说,面对被误读、被“污名化”,也应保持一份理性、理智和平和,要冷静看待,积极行动,不能自暴自弃,更不能“破罐子破摔”,而应把群众的“误解”作为推进工作的“动力”、改进作风的“突破”、弥合隔阂的“方向”,转化为提升工作能力、工作水平的正能量。“风物长宜放眼量”,也许短期内社会评价可能不够客观,但基层干部只要始终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终会驱除“污名”,得以“正名”。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