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寻找今天的“乡贤”

2015年08月17日 09:01   来源:人民日报   徐补生

  据报道,在山西阳城县农村,活跃着一批“乡贤”,他们用自己丰富的知识积累、特有的乡土情怀,感染和教化百姓,滋养和润泽了乡风。

  今日许多农村,平常青壮年大都外出打工,只有老妇幼留守村庄,谁来滋养乡风?又凭啥润泽乡村呢?这是个较为现实的问题。而山西阳城的回答是:发挥乡贤作用,弘扬乡贤文化,用乡贤具有的经验、学识、专长、技艺、财富及文化修养,参与新农村建设和治理,用乡贤身上散发出来的文化道德力量,教化乡民、温暖故土,凝聚人心、促进和谐。

  在城镇化的浪潮中,农村优秀人才大量向城市流动,“秀才都挤进城里”,今日“乡贤何在”?

  一是“传统乡贤”,即本乡本土有知识、有德行,有才能、有声望之人,年少远走高飞,老大荣归故里,或虽身在外却乡情难却。更通俗地说,就是盛唐诗人贺知章笔下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那份炽烈的家乡情,恰如诗人贺敬之写下的“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二是“新乡贤”,即农村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成长于乡土、奉献于乡里,在乡民邻里间威望高、口碑好,其力量同样不容忽视。继承和弘扬乡贤文化,就是要同时发挥好这两种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用他们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涵育文明乡风,建设美丽乡村。

  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调研时语重心长地说:“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系得住乡愁。”“乡土味道”即“乡风”,乡贤文化滋养着乡村、润泽着乡风,正是对纯正“乡土味道”最有效的保护和挽留。

  乡贤的感召力、乡贤文化的信服力,无疑对带动乡风向好、民风向上更有示范引领作用。乡贤德高望重、为人楷模,是乡民言行身教的标杆、道德教化的榜样,乡贤文化根植乡土、贴近性强,只要发挥其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力量,就必然大有希望。

  (摘编自8月16日《山西日报》,原题为《让乡贤文化润乡风》)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乡贤是重拾的“儒家牌”润滑剂    2015年11月24日
  • ·基层治理需要重拾“乡贤”概念    2015年11月20日
  • ·张颐武:重视现代乡贤    2015年09月30日
  • ·“乡贤”家风带动清正社风    2015年05月19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