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增速放缓 释放多种政策需求信号

2015年08月13日 07:37   来源:中国网   莫开伟

  近日,媒体记者梳理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未计入西藏、港澳台)公布消费数据发现,只有13个省在10%以上,17个省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个位数增长,汽车消费明显降温(8月12日《经济参考报》)。

  从媒体披露17个省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放缓至个位数水平看,表明消费增速放缓面呈扩大趋势,大量民众有效消费需求释放不足,整体消费局势处于不乐观状态。据分析,导致消费增速放缓原因有四方面:一是人们对衣食住行传统消费品需求数量不断下降,对汽车等高档大宗耐用消费品消费需求不断上升。从今年各地消费市场结构来看,由于汽车消费占比较高,在受到限购、车改及经济下行等综合因素影响后,汽车消费市场低迷,成为消费增速回落重要因素之一。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全国汽车消费继续下行,前7个月,汽车产销增速均低于1%,与前6月相比继续回落。7月,汽车销售150.3万辆,环比和同比分别下降16.64%和7.12%。再如广东上半年汽车消费下降1.7%,影响全省消费1.4个百分点;海南省上半年汽车类零售额同比下降1.2%,增速同比回落25个百分点。

  二是由于汽车市场萎缩诱发石油及石油制品等大宗商品消费回落。如广东省石油及石油制品下降了9.1%;海南省石油及制品类商品零售额56.66亿元,同比下降17.3%,增速同比回落23个百分点。

  三是城镇居民收入水平虽赶上了GDP增速,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但由于受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支出预期影响,在汽车消费方面或购买能力受限,或束手束脚。

  四是基础设施建设、消费市场环境建设方面存在很多薄弱环境,制约了人们消费购买欲望或能力。如国内城市基础建设跟不上汽车消费增长需要,堵车严重导致出行困难、街道缺乏停车位等等,影响汽车消费增长。同时,网络物流建设投入不足,再加上汽车等大宗消费品税收优惠政策没有到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消费增速提升。

  消费增速是反映一个时期社会消费品总体需求变化状况的指数,是反映内需是否强劲的“晴雨表”,也是考量消费对经济拉动作用的重要参考依据。消费增速上升表明社会消费能力进一步扩大,表明内需充满活力,能充分发挥对经济推升作用;反之,则表明社会消费能力不足,表明内需疲软,通货紧缩,对经济拉动作用有限或下降。当前,消费增速放缓状况若得不到及时、有效扭转,会给我国经济带来诸多不利影响:一方面,对缓解当前通货紧缩经济状态不利。尽管当前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有所增长,但该消费的却不敢消费,使社会商品处于过剩状态,企业库存总额将不断加大,企业生产资金无法正常回笼,降低整个社会资金周转速度和企业资金运用效率,从而抑制投资与生产增长,带来失业率上升等社会“后遗症”,使货币政策有陷入失灵之虞。另一方面,对经济企稳回升不利,对完成今年经济增长目标带来较大压力。消费是拉动经济“三驾马车”之一,目前外贸出口因世界经济形势整体复苏缓慢,增长呈放缓趋势;而依靠投资拉动经济也是不可持续的;如果消费增长依然乏力,意味着对经济拉动作用弱小,我国经济短期内就难以走出低谷,确保今年7%经济增长目标就会存在很多变数。再一方面,对进一步改善民生不利。消费增速如果停止不前,不仅民众该消费商品不能消费,无法及时分享现代物质文明成果,反过来不能刺激生产发展,影响财政收入增长,又进一步影响政府对改善民生工程的投入,加剧经济与民生状态的恶生循环。

  显然,消费增速放缓值得各级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在加强全面调查研究、掌握内外因素基础上,及时推出相应政策措施,以扭转当前消费增长颓势:首先,积极布局各项促消费政策措施。主要包括加强消费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消费市场环境等等;同时,酝酿出台消费补贴政策,进一步加大汽车等大宗商品及高档耐用奢侈品降税减费力度,把国外购物消费引向国内消费;同时继续推行汽车购置税优惠、汽车以旧换新等消费刺激政策,给消费注入新活力。其次,加大社会保障措施,消除民众消费担忧。主要在大病医疗保险、提高养老待遇、控制房价、减少教育支出等方面,政府应有更多责任担当意识,不断加大支出力度,使城乡民众能敢消费、愿意消费,消除民众消费后顾之忧。再次,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激发民众新的消费兴趣和欲望。比如发展新的高科技消费产品、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事业及其他社会娱乐事业,提升民众消费品质和档次,使民众消费始终能跟上时代发展节拍。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