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昊:大学生要警惕沦为消费主义奴隶

2016年04月06日 07:37   来源:环球时报   李昊

  时下,90后、95后已成为我国本科大学生的主体,是大学德育、思想品德教育的直接受众。虽然教育界一直坚持在公共基础课中设置诸如“思想道德修养”等针对性课程。但以我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观察,德育的效果堪忧,一些大学生不再寻求人生理想与抱负,而是“直爽地”追问老师毕业后的实际收入。“学知识有何用,能用来干啥”,似乎成了大学生规划的第一命题。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发展,西方社会学者关注的“现代性”弊病也不断体现,一味追求物质享乐的“消费主义”有愈演愈烈之势。在一些人看来,消费品的意义不再仅仅是凭借其使用价值满足人类的实际需要,更被赋予了诸如存在感、优越感的精神价值。大学生本处于青春少年,注重个性彰显,在互联网消费业态蓬勃发展的社会现实中,容易受到消费主义的侵蚀与危害,诸多电商平台与互联网金融企业更是把在校大学生视为主要的目标客户与开发对象,一时“白条”四起,“再也不缺钱”、“花吧”的耀眼广告“闪亮”在校园的教室、食堂、图书馆的外墙,甚至厕所。如此轰炸性、病毒式的消费营销,无法不令人忧心忡忡。

  消费主义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对消费品的攀比心态,比如对手机等电子产品不问用途,只求新款与品牌,“你有他有,我也要有”的消费行为成为普遍现象;我国大学生手中的零用钱主要源于家庭资助以及学生校外兼职或实习收入,珍贵的生活费本可用来购买教育资料与服务,却被分散到并非生活所需或超越收入水平的消费中去;消费主义加重了大学生的财务负担与压力,造成大学生学习精力分散,一些电商平台与互联网融资企业通过信用消费机制,降低还款金额,拉长账期,甚至就到期未清偿部分再次提供分期信用,导致大学生消费中的利息等财务费用成滚雪球般激增,很多大学生不得不将更多时间与精力投入到赚取额外收入的事情上;消费主义消解了大学生德育中有关勤俭节约教育的努力,与我国“克勤克俭”的传统伦理观相左;消费主义可能给大学生造成一种恶性的心理催眠与暗示:“你的人生=赚钱+消费=赚更多的钱+更多的消费”。个人兴趣与人生理想在这种公式中被遗忘了。

  大学四年作为90后、95后人生中最为宝贵的青春年华,值得备加珍惜与爱护,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应投入更大的资源与精力搭建知识平台,激发兴趣与爱好,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以寻求自我实现与社会共同进步的良性互动,在回报社会过程中更好的发展自己。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做消费行为与消费品的主人,不做消费主义的奴隶。(作者是北京工业大学法律系主任)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