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提高消费品质才能吸引老百姓的钱包

2016年04月28日 08:46   来源:中国网   谭浩俊

  4月26日,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工信部等24个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印发促进消费带动转型升级行动方案的通知》。《通知》指出,为促进居民消费扩大和升级,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加快培育发展新动力,增强经济韧性,按照国务院有关部署,主要围绕十个主攻方向,出台实施“十大扩消费行动”。

  这么多部门共同下发促进消费的方案,实属罕见。特别是文化、文物等看起来与消费关联度不强的部门,也被拉进来参与发文,可见,此次促进消费方案的范围之广、力度之大是前所未有的。

  不过,从当前的经济形势来看,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全面启动,各级都把关注的目光放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再次强调消费的重要性,是完全必要的,也是有利于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对供给侧进行结构性改革,其目的也是为了促进消费、扩大需求,改善供需关系、协调供需矛盾。如果顾此失彼,抓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不重视促进消费,也会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效果打折的。只有协调推动,互相促进,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作用,才能最具效率地协调好供需双方的矛盾。

  需要把握好的是,由于供给侧结构改革才刚刚启动,且工作重点主要放在了去产能方面。而从各地在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来看,很多也都围绕如何去产能而展开。而去产能的具体做法,又是就产能谈产能,而没有上升到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转型,没有突出去粗取精、有效提升的特点。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消费的作用和影响,似乎很难从地方的改革方案中得到体现。在这样的情况下,24部门的促进消费方案,能否取得效果,就值得观察。

  事实也是如此,从消费端来看,并不是没有消费需求,也不是消费需求已经进入了瓶颈,而是供给的产品品质没有达到消费者的要求,没有能够刺激消费者购买商品、享受服务。这就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要想做大消费蛋糕,并通过消费蛋糕的做大,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服务,缓解供给侧的改革压力,就必须在产品的品质方面下功夫,把消费端的需求激活,把居民的消费欲望激发出来。

  今年4月初,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再次强调,要弘扬工匠精神,追求精益求精,生产更多有创意、品质优、受群众欢迎的产品,坚决淘汰不达标产品,提振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信心,支撑制造业提质增效、提升国际竞争力。应当说,这席话点透了中国制造业的现状,也点出了消费端为何难以有效发力的症结。

  众所周知,近两年来,有关中国公民到日本购买马桶盖、电饭煲的消息,不断刺激着公众的神经。尤其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一些产品还都是国内企业生产的,只是贴了日本企业的标签。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道理很简单,就是产品的品质。以电饭煲为例,美的、格力等也公开表示,其所生产的电饭煲质量与日本产品一样,但价格只有日本产品的一半不到。可是,消费者不买账,仍然在购买日本产品。原因就在于,消费者无法衡量两者的品质。因为,消费者并不认为中国企业生产的电饭煲质量不好,关键看使用后的效果,看做出的米饭质量如何,这就需要上升到产品的品质了。日本生产的电饭煲深受消费者欢迎,就是品质高,而不只是质量上满足需求。

  如此一来,消费能否得到激活,就要看消费品的品质如何了。再譬如旅游,景点虽然很美,质量很高,广大居民也十分向往,可是配套服务跟不上,交通、住宿、购物、治安秩序等,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那就无法吸引居民去旅游。中国居民开始转向国外游,说到底,就是国内旅游的品质不佳,无法在旅游中享受快乐和愉悦。

  必须高度重视的是,广大居民对消费品质的挑剔,实质也是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新挑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决不是去产能那么简单,也不是单一的提高供给质量。对消费端来说,提高消费品品质,让不同层次的消费者都能享受到高品质的产品服务,才能从根本上激活消费端的活力。提升产品品质、加快产品升级步伐,才是促进消费最有效的办法和手段。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供给侧改革让品质消费升温    2016年05月27日
  • ·让新兴产业更好拉动消费增长    2016年05月16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