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社会的来临让养老问题日益升温。如何给老人一个体面、安详、舒适的晚年生活,是子女,也是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话题。在众多养老方式中,“以房养老”争议颇多,虽然它的确是增加养老资金、提高老年生活水平、减轻子女负担的不错选择,但试点一年多来,仅有22户家庭参与的事实也让人们看到了这一新型养老模式在推广过程中所面临的重重迷雾。(8月6日新华网)
以房养老,其实质就是住房抵押贷款。从技术角度来说,操作起来并不难, “以房养老”也是国际上成熟、普遍的养老方式之一,这种模式其实在业界探讨已久,借鉴国外先进方法,也不乏良好的初衷。然而,由于我国的国情及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实际状况,使得“以房养老”试点一年,产生遇冷的尴尬。
首先,取决于国人的房屋情结。不可否认,传统观念影响根深蒂固,房屋对于国人而言,从来不是单纯的建筑物,也不能用单一的价值去衡量,它不仅是安身立命的首要条件,也是某种身份、实力和梦想的象征。现在要其把一生的心血和家族的传家宝给予抵押,跨越与生俱来的亲情纽带而卖给外人,实不容易。
其次,养老院里的种种负面新闻,都让老人们心有余悸,也更依赖于居家养老和子孙供养,同时,假如房子可以抵押养老,老人们又何尝不能出租获得收入来提升老年生活品质呢?针对以房养老的新业务,很多老人自是顾虑重重。
其三,金融机构业务条款、配套机制等不健全、房屋评估制度不规范,公正难以保证等,这些“技术指标”都难以达到公众认可的科学公平。很多网友担心如果房价上涨,接受以房养老的老人可能吃亏,而现有房屋产权70年,产权到期后如何处置依然存在政策盲点。这是业内普遍担心的一个最大“障碍”。此外,眼下房价高企,但也存在巨大泡沫,房价涨跌震荡如何确定倒按揭利率也是难题。
“以房养老”可以拓宽老人养老资金来源,可以缓解子女生活压力及社会经济压力”,甚至可以避免房产遗产纠纷,可谓好处多多,然而相对于房屋、子女、亲情等固有因素,“以房养老”具备太多不可预知性,实施效果不理想应在预料之中。
2013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同时指出,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要充分发挥政府“保基本”的作用。故而, “以房养老”必须因地制宜,逐步推行,更需多项配套政策跟进细化,建立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同时填补养老服务业发展“短板”,将 双轨制改革将融入分配改革,逐步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只有解决了横亘在以房养老面前的多重困难,才能让以房养老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促进作用。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