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招呼的调研”破了什么潜规则

2015年08月04日 09:47   来源:解放日报   朱珉迕

  领导干部应该怎么进行调查研究?韩正同志近日的“微服私访”,作出了身体力行的示范。在市委全会上强调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后,他用不打招呼、直插纵深的调研方式,揭开了城市管理腠理深处的一些短板,触碰到了基层社会运转的“原生态”。

  从舆论的普遍叫好,可以看出这是一次成功的调研。但是光顾着感慨形式的新颖,或许还不能把握个中深意。对各级领导干部而言,最需借以反思乃至从中借鉴的,不只是“冒酷暑、顶高温”,不只是“轻车简从”,甚至不只是“不打招呼”,而是最基本的三个字:“原生态”。

  领导干部下去调研,所到之处、所见情况、所问之人,都应当是不加粉饰的“原生态”。但恰是这样看上去简单朴素的道理,现实中却一度遭遇关隘重重。

  人们应该记得,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伊始,基层对“上面”最集中的“吐槽”之一,就是个别领导干部令人哭笑不得的“调研”。他们总是带着大队人马,预先安排好周密的“踩点”,设计好线路、准备好问题,甚至请好“群众演员”; 待到调研开始,一招一式都得按部就班、掐着钟表、不能差之毫厘,尤其是不能让“无关人等”或是“问题人物”破坏了调研的“程序”。这些缜密的准备工作,通常要耗去被调研方大量精力。这还不算完。有时候,他们甚至要为领导“草拟”一份“调研报告”,因为一个漂亮的报告常常是为调研加分的,而比起走马观花的领导,更熟悉情况的被调研者当几回“枪手”,总显得顺理成章……

  当调查研究都成了这样的逢场作戏,能真正收效几成也就可想而知。平心而论,这也不能全怪一两个领导干部——有人尚未摆脱“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也有不少人内心并无此意。他们何尝不想接触“原生态”,可只要打过招呼、排过计划,这般“浓妆粉黛”的调研程式就自动开启。在某些地方,这已经不是一两个干部的个人习惯,而成为一种官场潜规则。

  如今提倡“不打招呼的调研”,正是要以领导干部的自觉来破除这样的潜规则。只要一心想着接触“原生态”,就不愁找不到接触实情的办法。就城市管理而言,领导干部如果能够真正摆脱惯性、放下身段,以普通市民的身份来体验生活、用普通市民的视角来审视问题,往往就能有“意外之喜”。

  去年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宝山区建交委曾要求领导班子成员乘一次公交车上下班,以直面群众对公交服务的激烈批评。有些坐惯了专车的领导头一次体验单程3小时的公交上班路,尝过了车站布局、间隔班次等方面的“苦头”,恍然开始反思公交线路设置问题。后来,优化公交布局成为该委的整改成果,受到民众的认可。这其实也算“不打招呼的调研”,体验过的领导干部就会明白,有时候多一点这样的身体力行和换位思考,看上去棘手的矛盾和问题,往往能够迎刃而解。

  但话说回来,指望事事都靠领导干部“微服私访”,既不切实际,更不合时宜。倒是为数更多、更具常规性质的例行调研,更应当革除陈规陋习、更要接近原生态。只有当“原生态”成为调查研究的“常态”,一个地方才可能真正获得长久发展的“好生态”,领导干部才能诠释实实在在的“好状态”。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