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公路收费数据须早日纳入审计

2015年07月02日 07:30   来源:法制日报   张枫逸

  鉴于收费公路的特殊性质,各级审计部门应抓紧研究部署,早日将全国收费公路整体纳入审计范畴,给公众一份客观、真实、详细的收支数据

  近日,交通运输部发布了《2014年全国收费公路统计公报》。公报显示,2014年度全国收费公路通行费收入3916亿元,支出5487.1亿元,收支缺口达1571.1亿元(6月30日《北京晚报》)。

  尽管收费公路“哭穷”已不是新鲜事,但2014年全国收费公路亏损1571亿元的消息,还是让人大吃一惊。犹记得,去年底交通运输部首次汇总发布全国收费公路统计公报时,2013年全国收费公路整体亏损661亿元。时隔一年后,非但缺口没有缩小,又多出了近1000亿元的亏损。照此下去,收费公路回归公益恐怕遥遥无期。

  从情理上讲,无利不起早,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热衷于投资修路,看重的自然是“车轮一响,黄金万两”的商机,岂有前亏后继还乐此不疲的道理?而从事实来看,今年一季报显示,18家高速公路上市公司平均销售毛利率为58.19%,暴利程度超过银行、地产。因此,对于收费公路连年亏损的说法,许多人感到难以相信。比如有媒体就质疑,交通运输部公布的收费公路亏损数据有所夸大,目的在于为延长各省市收费公路的收费期限提供借口。

  对此,交通运输部曾回应称,统计公报中政府还贷公路债务余额与国家审计署公布的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基本一致,不存在夸大的说法。不过,这并不能平息人们的质疑。毕竟,债务余额有没有夸大是一回事,收费公路收入有没有做到专款专用,开支是否合规合理是另一回事。

  在2013年和2014年的两份公报中,全国收费公路运营管理支出所占比例都超过了养护经费支出。联想到之前审计部门披露部分高速公路运营单位超编严重、福利畸高,人们不禁对“养人”重过“养路”的怪现状产生质疑,究竟有多少收费公路“寄生虫”在繁衍和滋生?同时,近年来一些地方实行统贷统还政策,让收费公路在偿还自身债务之外,又背上了补贴效益欠佳公路、筹集新开工公路建设资金等沉重负担,致使收支平衡结果无法真实反映收费公路的经营状况。

  此外,交通部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统计公报的公信力。不久前,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发布公报显示,2014年度广东省收费公路盈利3.9亿元,而在早些时候,该部门就曾发布过一次公报,称去年全省收费公路亏损28.8亿元。前后相距不过20天时间,广东省的收费公路公报就实现了“扭亏为盈”的大变脸,让人疑窦丛生。吊诡的是,第一份公报中106亿元运营管理支出被舆论质疑较2013年增幅超过100%后,在第二份公报中急剧缩水至72.9亿元,不免让人猜测究竟是统计出错,还是另有隐情。

  一言蔽之,收费公路究竟是盈利还是亏损,不能让交通部门自说自话,必须由独立第三方统计公布。去年底,审计署署长刘家义曾表示,2015年审计署将组织对部分高速公路进行审计。鉴于收费公路的特殊性质,各级审计部门应抓紧研究部署,早日将全国收费公路整体纳入审计范畴,给公众一份客观、真实、详细的收支数据,让“暴利并巨亏”的收费公路现出本来面目。

  别延期收费

  收费公路是亏是赚,本应是公路经营方的事,人们真正在意和焦虑的是,如果亏损情况属实,将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尤其是会不会导致公路收费期限延长。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有一个明确的态度——即使收费公路连年亏损,也不能打延长收费期限的主意。这是因为,根据现行《收费公路管理条例》,政府还贷公路的收费期限最长不得超过15年,经营性公路的收费期限最长不得超过25年。

  浙江 晏扬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