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央企共性问题凸显信息公开重要

2015年07月01日 07:29   来源:新民晚报   赵 勇

  据新华社报道,国家审计署28日公布了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等14户中央企业的财务收支审计结果。梳理后可见,被审计央企普遍存在财务收支少计多计、项目未按规定招投标、违反廉洁从业等五大共性问题。

  央企审计出一堆问题,这并不稀奇。近年来,几乎每年审计署公布的“黑榜”上,总有央企的影子。但十几家央企的问题一旦有了共性,就说明有共同可钻的漏洞,要从根子上解决这些共性的问题,一事一罚不顶事,得梳理出统一适用的办法才行。

  什么办法呢?看看这些央企审计出来的问题——违规发放奖金补贴、违规借款、招投标不公开、多支付工程款、关联交易高买低卖,等等,无一不是暗箱操作搞出来的,而暗箱操作的根源,无非就是信息不公开,公众的日常监督缺位,才由得这些央企闷着葫芦摇。所以说,要解决央企的上述共性问题,推动信息公开是首要任务。

  专项审计很有威力,这个大家都看得到。但针对某几家具体企业的审计毕竟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和根本办法,扎紧笼子还要靠信息公开,让包括公众和媒体在内的社会监督成为常态,与专项审计互为补充。

  对政府部门的信息公开,现在有专门的信息公开条例进行约束和规范,“公开是常态,不公开是例外”也渐成共识。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运行多年之后,是该把这一套成熟的机制套在央企以及其他国企头上了。我们知道,很多央企和国企是参照政府部门来管理的,既然如此,在信息公开上,何不一并参照呢?再说了,央企和国企是全民所有,国民都是“股东”,股东要随时随地知道企业的信息,总不能说不应该吧?

  这些年,国企改革想过不少法子,市场化基本上是个大方向,薪酬激励、股权激励、职业经理人制度等方面,都有很多尝试。但国企在竞争和管理上可以市场化,信息公开上却要向政府部门的标准看齐。有人拿“民企不用公开信息”来给国企在这一点上辩护,是典型的偷换概念。

  审计署公布了问题,相信这些央企不会视而不见、不当回事,应该会拿出整改措施来。但是,一年又一年的审计,央企一年又一年上“黑榜”的现象说明,光靠央企自我修正、自扎篱笆,恐怕是不够的,必须辅以社会监督,这就必须加强信息公开。

  信息公开了,监督常态化了,再加上不断提高利润上缴比例,最大程度压缩国企随意花钱的空间,违规发放奖金补贴之类的共性问题,就有望得到根本的解决。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