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绷紧夏季野外游泳的“安全弦”

2015年06月30日 07:29   来源:红网   任启鑫

  贵阳气温昨达31℃,不少青少年纷纷外出游泳避暑,结果一日连发5起溺水事故,5名青少年溺亡、失踪。敲响夏季“野泳”的警钟。(6月29日《贵阳晚报》)

  在河流、湖泊、水库等野外游泳,安全问题不容小觑。一方面,除了水流情况的不确定危险因素以外,水中生物如水藻、蛇类等也往往暗藏“杀机”;另一方面,由于受信息、交通等条件的影响,野外游泳一旦发生意外,专业的施救非常困难。因此,全社会都必须要绷紧野外游泳的“安全弦”,别让夏季成为一个可怕的梦魇。

  从以往的溺水事故来看,喜欢到野外游泳的群体以青少年学生为主,他们好奇心强,但自控能力较弱,对危险的估计不足。目前正值暑假放假时期,学校和老师要充分利用举行散学典礼的机会,给学生再上一堂安全教育课,告诫学生在暑假期间要自觉远离野外游泳,过一个安全、健康、快乐的暑假。家庭要给予孩子更多关爱和保护,监管好孩子的日常生活,别让他们擅自到野外游泳。

  地方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要结合工作的实际,加强对野外游泳危险性的宣传和教育。比如,对市民惯常游泳的特定水域和地段进行排查摸底,设置警示标志牌提醒市民,并组织一定的力量加强巡逻巡查,发现市民特别是青少年在危险区域游泳,及时进行说服教育和劝离。同时,把野外游泳安全教育作纳入日常宣传的一个内容,在全社会形成自觉远离野外游泳的环境氛围。

  此外,市民朋友也需要进一步树立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即使是水性好、情况熟也不可疏忽大意,到野外游泳时务必要带上游泳衣、救生圈等设备,以防不时之需,且最好结伴同行,入水前做好充分热身准备。青少年到野外游泳时,应有家长或者监护人全程陪同,尽可能地选择安全的浅水区游泳,不要在水中戏谑、打闹,陡增一些不安全因素。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游泳入中考,当成大势所趋    2016年05月13日
  • ·防溺水童谣不如普及游泳    2015年07月27日
  • ·野泳市民为何听不进劝告?    2015年07月16日
  • ·像抓校园足球那样抓校园游泳    2015年04月07日
  • ·游泳训练进课堂再也不能等了    2015年03月06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