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阳:是什么在推动新一轮的创业潮?

2015年06月24日 06:46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宋阳认为,创业成功与否,有着适者生存的硬道理,但其中,政府的政策引导,则是促使创业良性发展的根本动力。政府鼓励创业创新,不仅是为了促进就业,还要以此为契机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资料图片

  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工具箱”,包括鼓励地方设立创业基金,创新投贷联动、股权众筹等融资方式,取消妨碍人才自由流动的户籍、学历限制等,再次重申并力推创业创新。

  政策层面支持,风险资本介入,创业、创新方兴未艾。事实上,这是改革开放后的第四次创业大潮,而这次比拼的是创新技术。

  毫无疑问,四次创业潮都成功地推动了经济发展。从上世纪80年代的个体户大潮、90年代初的公务员下海潮、本世纪初科技人员创业潮到近两年的大众创业,创业大潮到底意味着什么?

  对国家来说,意味着人才的流动——这以公务员下海潮为代表。1992年,有12万公务员辞职下海,1000多万公务员停薪留职。在当时,创业潮意味着打破铁饭碗对于人才的虹吸效应,促使人才流入经济建设领域。他们中的代表,有我们熟知的俞敏洪、郭广昌、王传福等业界大佬,他们所领导的企业,成为了中国经济的基石。

  中国有句古话:“穷则思变”。创业大潮的出现正缘于此。上世纪70年代末,文革刚刚结束,800万知青回城,就业安置形势紧迫,环境倒逼着新中国的第一批“个体户”诞生。90年代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抬高了传统岗位所付出的“机会成本”,促成了当时的创业潮。2014年的创业潮,则是就业难压迫下的必然。

  在这个时点,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智能手机的出现,打开了创业空间。智能手机可以实时地把人、位置、产品、服务联系起来,可以提供原来在PC端无法解决的方案,例如020等。这样一来,很多很好的创业公司便出现了。

  创业成功与否,有着适者生存的硬道理,但其中,政府的政策引导,则是促使创业良性发展的根本动力。

  政府鼓励创业创新,不仅是为了促进就业,还要以此为契机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砍掉某些审批环节的“吃拿卡要”,减少权力寻租的空间,不仅对创业公司,对现有的公司也是重大利好,更能引导人才流向实体经济。

  事实上,关注创业潮,更多的是关注一种趋势,关注资本、人才流向。若人才、资本流向实体经济,便能激发经济发展的无穷活力。(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宋阳)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推进“双创”抓住了经济转型升级的“牛鼻子”

     农民工返乡创业需要良好法治环境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