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评论:谨防汽车营销被流量绑架

2024-04-19 07:04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尽管小米SU7上市已半月有余,但其引发的关注热度持续至今。从“大定”超预期到上汽智己被迫“三道歉”,从首批车主高调交付到手机支架起争端,一辆新车的上市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并火出圈外,并不多见。这体现了小米及创始人雷军的影响力和这家公司进入汽车赛道的独特性,也引发了业界对于流量的追逐与焦虑。

  随着传播技术跃迁、产业变革加速、造车新势力涌入,汽车营销范式正在改变。人们过去奉为圭臬的“4P营销理论”遭到解构与重塑。大家开始抢话筒、比嗓门、拼流量,甚至为了流量不讲“武德”。如何获得更高流量,就成为车企营销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挑战。

  问题在于,流量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好了,确实可以助推一款产品热销,让更多潜在消费者熟知。相反,一旦“玩脱”,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也是不可低估的。

  其实,流量并不等于销量。汽车卖得好,可能是造型颜值高、技术领先、驾驶体验好、产品定位和定价精准等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而不仅仅是营销的功劳。人们常说,产品是船,营销是帆。帆鼓得再满,如果船到处漏水,是很难加速航行的。作为一款耐用大宗消费品,汽车最终看的还是产品技术、质量及服务。因此,做好产品技术创新和提供优质服务才是车企制胜的根本。

  现在网上经常有人调侃BBA(奔驰、宝马、奥迪)是“全方位落后的代名词”,其实并不客观。近年来,虽然行业变革风起云涌,BBA基本还是按照自己的既有节奏和动作标准推出新品,进行品牌营销,且销量也没差到哪里。去年,BBA以合计231.9万辆和高达77.48%的豪车占有率,继续领跑中国汽车市场。“网上吵架没赢过,线下销量没输过”。这表明在真正的高端车市场,BBA产品依然有竞争优势,不是流量就能轻易改变的。

  事实上,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在公开场合刷脸赚流量和博好感,这也应是每个企业都该有的基本认知。开不开通社交账号、搞不搞直播,纯粹视个人及企业具体情况而定,没有必要“邯郸学步”。都说流量如洪水,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切片化”传播时代,企业家只要一句话不当,就有可能“翻车”,这值得深思。

  更要警惕的是,为通过流量掌握更多话语权,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圈养”自己的粉丝和水军。过去粉丝水军们也就是吹捧一下自家品牌;而现在粉丝们或是自发,或在某种授意之下开始有组织、有目的地攻击竞品。如果任由这种“饭圈文化”扭曲汽车营销生态,产业很难实现高质量发展。

  当前,很多人在抱怨市场非常卷,一个共识就是产品高度同质化,以至于大家拼流量、拼营销,仍然无法“感动”用户。市场高度内卷是事实,产品高度同质化却未必。优秀的产品每一个都有鲜明的特点和清晰的思路。如何围绕产品和服务做差异化创新,这才是企业赢得市场竞争的真正密码,而不能被所谓的流量绑架,失去创新的动力和方向。(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杨忠阳)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经评论:谨防汽车营销被流量绑架

2024年04月19日 07:04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尽管小米SU7上市已半月有余,但其引发的关注热度持续至今。从“大定”超预期到上汽智己被迫“三道歉”,从首批车主高调交付到手机支架起争端,一辆新车的上市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并火出圈外,并不多见。这体现了小米及创始人雷军的影响力和这家公司进入汽车赛道的独特性,也引发了业界对于流量的追逐与焦虑。

  随着传播技术跃迁、产业变革加速、造车新势力涌入,汽车营销范式正在改变。人们过去奉为圭臬的“4P营销理论”遭到解构与重塑。大家开始抢话筒、比嗓门、拼流量,甚至为了流量不讲“武德”。如何获得更高流量,就成为车企营销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挑战。

  问题在于,流量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好了,确实可以助推一款产品热销,让更多潜在消费者熟知。相反,一旦“玩脱”,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也是不可低估的。

  其实,流量并不等于销量。汽车卖得好,可能是造型颜值高、技术领先、驾驶体验好、产品定位和定价精准等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而不仅仅是营销的功劳。人们常说,产品是船,营销是帆。帆鼓得再满,如果船到处漏水,是很难加速航行的。作为一款耐用大宗消费品,汽车最终看的还是产品技术、质量及服务。因此,做好产品技术创新和提供优质服务才是车企制胜的根本。

  现在网上经常有人调侃BBA(奔驰、宝马、奥迪)是“全方位落后的代名词”,其实并不客观。近年来,虽然行业变革风起云涌,BBA基本还是按照自己的既有节奏和动作标准推出新品,进行品牌营销,且销量也没差到哪里。去年,BBA以合计231.9万辆和高达77.48%的豪车占有率,继续领跑中国汽车市场。“网上吵架没赢过,线下销量没输过”。这表明在真正的高端车市场,BBA产品依然有竞争优势,不是流量就能轻易改变的。

  事实上,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在公开场合刷脸赚流量和博好感,这也应是每个企业都该有的基本认知。开不开通社交账号、搞不搞直播,纯粹视个人及企业具体情况而定,没有必要“邯郸学步”。都说流量如洪水,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切片化”传播时代,企业家只要一句话不当,就有可能“翻车”,这值得深思。

  更要警惕的是,为通过流量掌握更多话语权,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圈养”自己的粉丝和水军。过去粉丝水军们也就是吹捧一下自家品牌;而现在粉丝们或是自发,或在某种授意之下开始有组织、有目的地攻击竞品。如果任由这种“饭圈文化”扭曲汽车营销生态,产业很难实现高质量发展。

  当前,很多人在抱怨市场非常卷,一个共识就是产品高度同质化,以至于大家拼流量、拼营销,仍然无法“感动”用户。市场高度内卷是事实,产品高度同质化却未必。优秀的产品每一个都有鲜明的特点和清晰的思路。如何围绕产品和服务做差异化创新,这才是企业赢得市场竞争的真正密码,而不能被所谓的流量绑架,失去创新的动力和方向。(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杨忠阳)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