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真人秀“乱战”当管则管

2015年06月04日 08:27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何勇海

  日前有微博爆料称,有关部门6月底或将出台政策治理电视真人秀乱象,管控内容包括节目类型和播出形式。比如,要求每家卫视每个季度只能有一档真人秀,一档真人秀只能一年播一季,内容贴近老百姓、不能浮夸等。有分析认为,真人秀节目《我们相爱吧》及《奔跑吧兄弟》或将受影响。

  卫视真人秀确实需要予以必要的限制。眼下,真人秀用“泛滥成灾”一词来形容,丝毫不为过——据媒体报道,今年总共有近200档真人秀节目已加入或即将加入拼抢收视率的大战,这一数字是去年的5倍。从旅行到奔跑,从唱歌到唱戏,到明星假装恋爱到假装当兵,从明星带孩子到喂养动物……不少观众直呼,“这是要看吐的节奏”!

  如今有很多观众对真人秀不买账,认为瞎耽误时间,与此同时,很多卫视的真人秀本身也是在惨淡经营——所谓“高收视率”,不过是自说自话。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各家电视台之间出现了争夺大牌明星的不良风气。卫视真人秀越来越舍得砸钱,所请明星阵容越来越强大,据说某影星参加《极限挑战》价码达上千万元。只要钱给得够多,恐怕以后请巩俐、王菲等参加真人秀也并非没有可能。

  有人或许会说,卫视疯狂砸钱搞真人秀,干观众何事?表面上看,卫视确实是自负盈亏,没烧纳税人的钱,花的是广告收入。但我们要看到,卫视越是舍得在真人秀上大把烧钱,对广告的依赖程度就越大,虚假广告、违规播放或插播广告等行为越会层出不穷。而且,节目赞助商的天价广告费,还不是由消费者通过购买使用其商品和服务而间接地埋了单?

  另一不可忽略的问题是,真人秀泛滥成灾,节目内容就会越来越高度同质化。在争先恐后、唯恐“秀”迟了的竞争态势下,各大卫视难免心浮气躁,很难有耐心开发原创节目。正因如此,我们时常看到山寨版、引进版真人秀纷纷登台亮相,你“虐童”我“虐星”,你“野外生存”我“乡下吃苦”,很容易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消减其原创精神。

  因此,有关职能部门对真人秀颁布“限秀令”,还是有必要的。不过,到底应该对真人秀如何“限”,这是个智慧活。首先恐怕要明确界定何为“真人秀”,如果界定比较模糊、太过宽泛,此前什么节目都可以往真人秀靠,“限秀”之后,可能什么节目也可不叫真人秀。就像某些相亲节目,被规范之前叫相亲节目,规范之后改称生活服务类节目。

  同时,也不必限于“一台一季一档,一档一年一季”,只要是内容健康向上、贴近老百姓、深爱观众喜爱的真人秀,就可以多给其留一些活路,一季度一个卫视存在一至两档这类真人秀,一档一年播两季,也无所谓。而以假乱真的明星假装恋爱之类的真人秀,跟风严重、质量不高,或存在虐待儿童和动物现象的真人秀,哪怕一季也应限制或禁绝。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