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社区化母婴市场大有可为

2015年06月01日 08:16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眼下,微信社交普及,朋友圈红火繁荣。话说,这朋友圈也是分“帮派”的,譬如“鸡汤”派、晒照派、购物派,等等。还有一个派系很难用具体行为界定,可称之为“辣妈派”。她们乐于分享育儿美文、秀秀萌宝照片、贴出“海淘”清单,或许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母婴市场的火热程度。

  有什么样的消费群体,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市场。“辣妈派”多为80后甚至90后,她们与互联网一起成长,习惯了利用网络满足购物需求,又具有较高的消费能力,接受的信息也是全球化的,倾向于购买进口商品。一大波电商平台开始涉足母婴用品,大都做起了跨境业务;机构投资者和大众投资者也对这个领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然而,妈妈和孩子的钱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好赚。由于产品同质化严重、品牌建设匮乏、全球购买竞争激烈等原因,我国的母婴市场网站目前还停留在拼低价的阶段,即便少数名气较大的也是只赚吆喝不赚钱。比如,2003年成立的“红孩子”曾经坐到了国内细分市场的头把交椅,后来却因遭遇巨大的经营危机而淡出了资本圈与竞争对手的视线,最终于2012年被苏宁方面全资收购。

  “红孩子”的失败,除了与整体大环境有关,团队动荡等内部因素也脱不了干系。因此,不能将其作为否定母婴市场电商化趋势的依据,而是要努力挖潜,找到突破市场困局的道路。就目前情况而言,“移动端+社区化”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首先,强化移动端布局,由此形成情感黏性。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越来越多地通过移动端获取各类新闻与产品信息。对于新一代的妈妈们来说,她们更喜欢把握住碎片化的时间,利用APP实现消费。《2014年度中国母婴人群消费行为研究报告》的一组数字验证了这一变化:通过手机网络获取母婴类产品与品牌信息的比例高达70.94%,而传统网络与电视占比分别为18.29%与8.63%。

  与PC端的搜索型购物不同,移动端更适合以一种主动的形式将商品推介给消费者。换句话说,当辣妈们点开某电商手机平台时,希望可以直接看到所需商品品类中综合评价最高的那一个,然后迅速下单,完成交易。这需要电商们运用大数据做好专题集纳,对消费者施加深度影响。同时,也要瞄准受众面更加广阔的中低端市场,将通过智能手机接近电商的、身处乡镇的年轻妈妈们培养成新的消费群体,提供适合她们需求的商品。

  其次,打造社区化营销,借此稳定消费群体。社区化与移动端紧密相关,辣妈们的晒单行为就是建立在移动端客户的特点之上。我国母婴消费市场有其特殊性,缺少能够有效沟通信息、解释产品可靠性的渠道。对于相比价格和品牌更在乎可信赖口碑的中高端用户来说,这是致命的短板。她们迫切需要通过社区用户分享使用经验形成对某个产品的信赖,进而成为其稳定的消费群体。

  总之,与年均诞生1600万名新生儿、新生代母婴群体人均年消费5000元至18000元的庞大市场相比,我国母婴电商平台可谓刚刚起步,只要它跟上消费群体变换的脚步,未来将大有可为。(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牛 瑾)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母婴室让公共场所彰显关爱    2016年05月10日
  • ·“母婴室尴尬”折射管理傲慢    2016年02月18日
  • ·井喷的母婴行业也有成长的烦恼    2016年01月26日
  • ·提高对母婴营养重要性的认识    2014年03月27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