檄小卖部文:中国少年的犀利,少年中国的期待

2015年05月21日 07:15   来源:钱江晚报   高路

  一篇用骈文写成的《檄小卖部文》在网上广为传播。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四川崇州崇庆中学的高二理科男生陈宇西(化名)。他不满在校园小卖部中买到即将过期的饮料,随后信笔写下这篇“檄文”。没想到,文章在网络上一炮走红。据成都商报报道,事后,校领导面对全校师生表态,将对小卖部的管理进行改革。

  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大概就是这样的:一身青涩却一身正气,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他们可以为小卖部里的一点欺骗痛心不已,也可以为国家大事眉飞色舞、彻夜不眠。他们的勇气和担当常常能成为社会进步的动力,成为社会可以依赖的正能量。

  其实,相比于他与小卖部的这场兴师动众的战斗,他的那篇檄文更石破天惊一点。小卖部卖快过期食品的事引不起大家太多的兴趣,但他那篇檄文倒是获得了交口称赞。严格地说,由几样快过期的食品进而推导出老板不仁不义不忠不信,还欠缺一点说服力,这些词历史上都用来形容大奸大恶之徒。

  这篇檄文如此深入人心,原因恐怕还在于,它契合了社会对各种各样的黑幕、利益输送、背后交易、坑蒙拐骗的痛恨心理。小卖部里的一些蝇营狗苟的伎俩,与社会上真正的不仁不义不忠不信存在着某种千丝万缕的联系。办事得看人脸色,工作得拉关系,有些人莫名其妙地一夜暴富,有些人站在富人的肩膀上只需要动动嘴皮子动动手中的笔就能更富,不仁不义不忠不信的人又何止小卖部的小老板一个。只要你愿意,把小伙子的檄文改几个字,就能拿来声讨几乎所有的丑恶现象,问题是你还有没有那股子眼里容不下沙子,视公平如生命的劲头?还是只剩下了在现实面前苟延残喘的份了?或者是成熟外表下的冷漠伪善、世故里的懦弱自保?

  学校里的小卖部被视为某种藏污纳垢的地方,这一点都不奇怪。一床被子都能让人产生神秘身世的联想,何况是人来人往的小卖部。我读大学时,常常为学校发的被子里有枝枝丫丫的硬物感到奇怪。很多年以后我才醒悟过来,因为那是黑心棉,黑心得连打打碎的功夫都省了。在人们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这么一种东西之前的很长时间里,它就已经存在了。小卖部之于学校,就像是一个观察社会的窗口,社会有的,它也不会少,甚至还有可能更恶劣,因为它通常不在人们的眼皮子底下。对社会上的超市,人们知道它从哪来的,都有什么人在管着它。可是学生对学校里的小卖部,基本上一无所知,不知道是谁开的,经过什么样的程序,又接受着谁的监督,它怎么就立在那里,成了校园之内唯一的选择,一届又一届地迎来新生送走毕业生,成了校园里神一样的存在。

  学校第一时间对事件作出处理,无疑是想证明自己的清白。这种雷厉风行反证了外界的监督远比自我管理要有效得多。但学校的处理可以解决这个东西为什么是过期的问题,恐怕仍然没有办法解决小卖部的公信力问题,这是另外一种治理方式。

  小伙子的勇敢赢得了大家的一致赞扬,他以后可能会学会中国人的圆滑,明白解决事情不一定要靠这种方式,他也可能会一天天麻木起来,直到有一天见怪不怪、麻木不仁。但他的勇气会启发所有的人,对付丑恶,最好的办法是正面交锋,而不是妥协和退让,否则它就会没完没了地麻烦你。

  对学校来说,应该反思的是,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小卖部的故事总是不乏听众?它真的只是偶然事件吗?对受众来说,看完这位中国少年的犀利,心中必然升起对少年中国的期待。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