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访西部一个县,发现一些项目资金早已到账,工程却迟迟不动,大量财政资金趴在账上“睡大觉”。这是为什么呢?当地领导道出实情:当前财政资金审计严格,纪检监察甚至检察院都全程盯着,一些干部感觉四周都是摄像头,没以前自在,嫌“麻烦”,怕“引火烧身”,所以宁愿拖着不上项目。(5月19日《人民日报》)
正如有评论所言,财政资金涉及项目大多关乎民生改善、公共服务等,社会急需、百姓急盼。对此从严管理当然是对的,但让财政资金躺在银行“睡大觉”,不但会让大量可用资金无端沉淀,造成资源浪费和项目搁置,还会影响民生福祉,甚至拖了改革后腿,贻误发展大局。这种“消极怠工”的做法,是对社稷民生的不负责任,无疑危害甚重。
嫌“麻烦”,怕“引火烧身”,说明当前持续不断的高压反腐起到了震慑作用,一些官员干部不再有权任性,代之以小心翼翼,生怕“出事”,给自己惹上“麻烦”。对人对事,保持必要的谦虚谨慎态度是应该的,但绝不等于工作上患得患失、畏首不前,抱着“多做多错”、“宁可少做、不做,不可做错”的态度,明哲保身。
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开拓进取,克己奉公,是一名合格党员干部的应有素养。工作上遇事先打自己的“小九九”,因为嫌“麻烦”而消极不作为,让财政资金“沉睡”,让项目搁置,实质是为官不为、庸政懒政。而其背后,恐怕更多不是因为“为官不易”,而是因为反腐高压下,在各种监督的“摄像头”下,“以权寻租”的空间被极大压缩,一些干部官员没有了以往的“好处”,自然失去了工作“积极性”,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有权不可任性,既要求权力受监督、制约,要在法治的制度“笼子”里,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不能乱作为、胡作为,也要求在法治轨道上积极作为、勤作为、善作为,而不能怠于作为、消极作为乃至不作为。让财政资金“睡大觉”,造成公共项目搁置,民生福祉落空,不但是为官不为、庸政懒政怠政,更是有权任性,是另一种“软腐败”,相关监督问责机制也应紧紧跟上,对其亮剑开刀。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