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钱袋子”既要透明也要有效率

2016年07月25日 08:32   来源:深圳特区报   李长安

  财政资金来自于民用之于民,这是对纳税人负责的基本要求。如何把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用较少的财政资金办更多的事,不仅是政府的一种义务和责任,也是保证财政政策是否有效的关键所在

  近段时间以来,中央部门陆续公布了各自的决算收支表,并对机关运行经费、国有资产占用使用情况等重要事项进行单独说明。这已经是中央本级连续第六年向社会公开部门决算的详细情况。值得关注的是,一些部门还首次公开了主要民生项目和重点支出项目的绩效评价结果。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活动的开展及其结果的公布,意味着政府的“钱袋子”不仅要公开透明,而且更加强调了使用的效率,过去那种只管花钱不顾效率的做法就此画上句号。

  长期以来,我国的财政支出管理更多强调的是怎样把钱花出去,“重分配、轻管理”问题突出,财政支出的目标取向也更多地是规模而非效率。随着近期经济下行压力的不断增大,我国实行了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政府预算与支出的赤字缺口进一步扩大。在手中的“钱袋子”鼓起来的时候,一些政府部门先是由于投资环境欠佳而不愿意花钱;之后在有关部门三令五申“不花就要收回”的压力下,又出现了突击花钱的现象。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财政支出超过8.9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5.1%,增速超过同期财政收入8个百分点。

  财政资金的钱花出去了,但投入产出的效率如何?取得了什么样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这才是我们当前应该关注的焦点。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大家最希望看到的是政府“花了钱又办了事”,最怕的是“花了钱没办事”。以民生项目为例,我国教育经费年增长量不小,但国民的教育费用负担依然较重,教育不公问题仍很突出;医疗卫生经费也连年快速增长,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仍广泛存在。更可怕的是,某些政府部门花了大价钱打造的所谓“面子工程”、“形象工程”,一旦实际应用就变成了“豆腐渣工程”,既无效率又无效果,甚至还可能成为少数贪腐分子中饱私囊的“唐僧肉”。

  基于此,近些年我国财政部门开始转变工作重点,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引入财政管理当中,并要求评价结果按照政府信息公开的有关规定在一定范围内公开。2015年,各级部门被纳入绩效目标管理的项目支出金额约2140亿元,比上年增长约60%,并已基本覆盖所有新增项目。中央部门绩效评价项目涉及资金约1080亿元,比上年增长约18%。从此次公开的绩效评价结果来看,多数部门的分数都在90分以上,尚未出现绩效评价不合格的部门。不过细究的话,仍然可以发现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比如绩效目标设置不合理、项目论证不充分、项目过程监管不严密、预期目标未按期实现等等。

  财政资金来自于民用之于民,这是对纳税人负责的基本要求。如何把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用较少的财政资金办更多的事,不仅是政府的一种义务和责任,也是保证财政政策是否有效的关键所在。为此,一方面,应进一步强调第三方评估的重要性,避免通过各种手段妨碍干扰第三方独立公正的评价;另一方面,要完善绩效评价后的责任追究制度,防止绩效评价本身的“走过场”。此外,还应逐步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范围覆盖各级预算单位和所有财政资金,使政府的“钱袋子”既能让老百姓看到看明白,更能使老百姓得到真正的实惠。

  (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