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文化发展繁荣

2015年05月19日 10:59   来源:南方日报   

  第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18日在深圳会展中心胜利落幕。

  作为我国唯一一个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深圳文博会自创办以来已经逐步树立起“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的品牌,成为我国文化产业走向世界的重要平台。本届文博会共有2286个政府组团、企业和机构参加,参展商数量再创新高;遍布深圳各区的61个分会场和76个专项活动点,也为历届数量之最……拾级而上的文博会创造了一个个文化奇迹,制造了数不胜数的“历史之最”。今日的文博会,已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的风向标,展现当代中国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汇聚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磅礴力量,助推一个个文化梦想的扬帆起航。

  文博会何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绩?这与其自始至终秉承的改革创新精神分不开。从国家层面来看,文博会的发展壮大得益于中央推动文化建设的种种探索,包括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两翼齐飞、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制定一系列国策等。从地方层面来看,文博会的成功得益于广东特别是深圳的禀赋和担当,广东是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的排头兵,深圳更是居于排头兵的前列,这样的定位和特质为创意、创新、创业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时至今日,文博会已经在特区沃土生根发芽,培育出“文化+科技”“文化+创意”“文化+旅游”“文化+金融”“文化+电商”等产业发展新模式,并且带动广东以及全国的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催生了一大批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实现了文化产业的集聚效应。

  本届文博会首次开辟了“创客空间”展区,来自国内外的知名创客机构集中展示了精彩多元的创客文化,为当前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再添一把火。这是改革创新精神在文博会上最直接、最生动的体现。在创新创业的时代大背景下,文化产业同样是大有可为的领域。“文化+”的模式,使所有想创业创新的人都可以在文化产业中寻找到自己的机会,展现自己的才华。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文化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主心骨”,而且正在发挥“助推器”和“新引擎”的作用,引领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了创新创业的蓬勃发展。以深圳市为例,目前全市年营业收入超亿元的文化创意企业超过100家,年营业收入超10亿元的超过20家,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深圳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是经济下行压力下快速崛起的一个强劲增长极。

  文博会是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窗口,我们要借助文博会的助推器作用,继续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文化发展繁荣。要围绕“文化+”大力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积极利用高新技术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文化科技企业,不断拓展文化产业发展新空间。要推动文化企业建立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加快推进文化产业领域立法,完善和落实有关文化经济政策,推动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要着力培育骨干文化企业,推动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建立体现自身独特优势、可持续的经营模式,促进文化资源向优势企业集聚,打造一批文化“航母”。要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发挥各种所有制市场主体出口活力,鼓励文化企业到海外直接投资、本土化发展,推动文化贸易提质增效。要建立多层次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扩大文化消费市场,支持各种小微文化企业发展,依法规范市场秩序。

  放眼中华民族走向复兴、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历史大势,我们更为清晰地看清文博会与国家、世界和时代的密切关联,看清其责任、使命与担当。未来,我们要坚持并完善专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办展方向,在新一轮改革大潮中为文化产业全链条输送资源,为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改革创新,要攻坚突破    2016年07月19日
  • ·上海要改革创新 稳中求进    2016年07月18日
  • ·弘扬创新精神 深化改革创新    2016年06月03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