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自由不是为所欲为

2015年05月08日 08:24   来源:钱江晚报   李晓鹏

  近来,一连串行车暴力事件让人反思:平时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人,也许是父母的乖儿女、孩子的好父母,为什么一旦置身车内,就变得如此面目可憎?

  这更像是一个黑色的童话:人们想要自由,却反而受困于自由。汽车的发明,带给人生活上的便利,扩大了人活动的范围。千里江陵,一日往返,借助这物质的工具,人们进一步摆脱了肉身的限制,获得了自由行动的力量。手握方向盘的瞬间,那种掌控的感觉便会随之而来,内心释放出强大的自由的冲动。可惜的是,人们在获得释放物质自由的能量的同时,并没有随之形成精神自由的自觉,把欲望当成自由,成为物质工具所操纵的欲望的奴隶,一旦这种欲望与他人相冲突,便会爆发出惊人的负能量,暴力由此产生。

  传统来看,学者们普遍认为中国人不缺少自由,可他们搞错了传统自由与现代自由的区别。我们的那种传统自由,只不过是一种小农经济的产物,由于经济上实现了自给自足,减少了与命运共同体的联系,这种自由就成为一种散漫的自由、私人的自由。也许是田园牧歌,但绝非现代意义上的自由。

  现代意义上的自由,恰如卢梭所说,是“人生而自由,但无时不在枷锁之中”的自由,是在同一个命运共同体中,对公共规则认可遵守前提下的自由,因此是一种公共的自由。但我们传统的那种自由,恰恰缺少这种公共规则前提下的自由,只有熟人的、亲近人际关系下的自由。而在熟人关系的保护下,个人的行为更加显得无所顾忌,随心所欲。

  孔子讲“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是人生最高境界。我们恰恰只有“从心所欲”的自由,缺乏“不逾矩”的自觉。由于这种传统自由缺乏公共性,没有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也不把公共规则作为前提,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公共生活的需求,一旦与公共性相碰撞,必然给人以为所欲为的观感。所以我们经常看到,某些中国游客,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表现出这种不顾他人看法,与社会公共生活格格不入的、任性而为的不文明行为。

  “勇于私斗、怯于公战”是这种自由的典型表现,在随心所欲的时候,可以比谁都狠:“别车女司机”全然不顾他人正常行驶,强行变道别车,脑子里毫无公共安全的思维;男司机强行逼停对方,打开车门拉人暴打,完全是以私刑取代公法的野蛮。这种一盘散沙式的自由,一旦遇到重大公共危机,便成为大难临头各自飞。近代以来,我们面对强敌入侵,产生了庞大的汉奸队伍,以及更多茫然无知的国民,便是这种自由带来的危害。

  我们正处于传统走向现代的关键时期,从汶川地震到芦山地震,从奥运会到世博会,我们亲眼目睹,亲身体会到国民公共性的一步步增强。然而同时我们也看到,这种传统的自由观念依然有着很大的市场,受其影响者依然满不在乎。西安华清池景区内的杨贵妃出浴雕像,一缺德游客对雕像伸出“禄山之爪”抓其双乳,工作人员上前制止却被斥骂“花钱进来为何不能摸?”若人人如此,个人就成为原子化的存在,生活在丛林之中,唯一能起作用的就是“人对人是狼”的自由,结果是人人都不自由。

  过去,我们受困于物质不自由,还来不及反思精神的不自由。今天,我们已经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如果还生活在这种缺乏公共性的自由当中,必然会给个人以及世界带来极大的困扰。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我们有了更加自由的能力,精神上就应当认识到现代自由意味着什么,并承担起一个现代公共社会公民的责任。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不首先使用消极自由之后再让座    2016年07月04日
  • ·通信自由岂能成骚扰挡箭牌    2016年06月03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