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专车争议:“优步”虽不完美 但绝非洪水猛兽

2015年05月05日 11:23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苏少鑫

  从专车业务在其他国家的发展来看,优步类产品并非洪水猛兽,而是能提升公共服务质量的创新。政府不妨借助新技术力量,顺应民意推动出租车行业改革

  4月30日,广州市工商、交委和公安三部门联合行动,以“涉嫌非法经营”的名义对优步(Uber)广州分公司进行检查。随后,优步回应称公司维持常规运转,建议司机继续为乘客提供服务。不过,多名优步司机称近日收到短信通知,优步广州车主官网“司机之家”本周将暂停对外开放。(5月4日《南方都市报》)

  技术的革新和平台模式的创新,通常会对传统行业乃至于法律、观念形成冲击,一些利益相关方惊呼“狼来了”甚至发起抗议抵制,实属正常。但就优步而言,仅用5年时间就成为全美国最值钱的创业公司,本身就已雄辩地显示了它的生命力。如今优步正在全面进入中国市场,在以“改革、包容”闻名的广州遇阻令人意外。毕竟,如何对待以优步为代表的新事物,考验着政府的智慧和担当。

  以优步为代表的专车服务,让公众的出行变得方便而实惠,也被寄予了缓解“打车难”的厚望,这是很多人使用优步、声援优步的原因。面对舆论反弹和质疑,有人强调优步在其他一些国家也曾遭遇抵制,似乎想以此显示广州查处优步不仅合法,而且称得上是“跟国际接轨”。只不过,持这种论调的人忽略了一个很关键的事实——以涉嫌“非法营运”为由查处优步,其实在世界范围内都不多见。

  不容否认,作为新事物的优步,在工商登记、监管等方面可能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在中国语境下分析优步遇到的“麻烦”,绕不开一些地方政府部门与出租车公司之间千丝万缕的利益勾连。毕竟,查处优步在客观上是有助于维护目前出租车市场的利益格局的。鉴于广州突查优步前夕曾发生出租车司机拉横幅抗议专车,有舆论认为,广州查处优步或是为回应出租车司机的诉求。

  人们也许会感到疑惑不解,既然出租车司机认为优步等专车司机占了大便宜,对自己不公平,那么,他们为何不选择离开出租车行业去当专车司机,而是选择抗议?难道在出租车司机们的认知中,只有像他们一样在“份子钱”的枷锁下苦苦挣扎,才算公平吗?

  其实,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出租车司机对待“黑车”的态度方面。人们同样感到疑惑:既然出租车司机觉得黑车司机挣钱多,为什么不愿做不用缴纳高昂“份子钱”的黑车司机,而是选择憎恨他们、抵制他们呢?答案只有一个:这未必是出于出租车司机们认知的局限和偏差,而恰恰是一种理性权衡的结果——尽管当黑车、专车司机能够带来更高的收入,但是这两者均无法给予他们对未来稳定的预期。

  问题的症结,归根结底在于地方政府对专车的态度上。司机们担心朝夕不保,主要源于对法律风险的考量,如果政府能承认专车的合法性,相信很多出租车司机都会“用脚投票”。从这个意义上讲,尽管突查优步引发的连锁反应会加速出租车行业裂变,但能够决定未来事态方向的,依旧是决策层对专车这种新模式的态度。

  事实上,从专车业务在其他国家的发展来看,优步类产品并非洪水猛兽,而是能提升公共服务质量的创新。据《南方周末》报道,优步公司一位中层表示,他们此前正积极跟很多国家和城市的政府沟通,说服他们同意优步合法运营。为此,优步承诺将对地方政府开放优步平台大数据,比如哪里经常堵车、哪里人口出行需求很大但没有得到满足,哪里需要增加公共交通投入或建地铁站点等。

  社会各界关于出租车垄断体制改革的呼吁由来已久,国家领导人也曾做出批示,但出租车行业弊病一直是梗阻民众“获得感”的一根“硬骨头”。如今,互联网技术创新对传统出租车行业的垄断体制的冲击,已经显示出它惊人的威力。愿不愿意借助新技术力量,顺应民意推动出租车行业改革,就看各地政府的抉择了。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