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民告官要见官”理应成为铁律

2015年04月28日 07:29   来源:燕赵晚报   张枫逸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4月27日正式向社会公布。《解释》针对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这一新制度,作了两项规定,一是明确行政机关负责人包括行政机关的正职和副职负责人。二是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的,可以另行委托一至二名诉讼代理人。(4月27日《北京晚报》)

  前不久,北京某开发商因购买的土地被规划编制为绿地,将顺义区政府告上法庭,案件开庭审理时,顺义区区长卢映川作为被告法定代表人出庭应诉。区长出庭应诉成为新闻,反证出“民告官”想要见官并不容易,更多时候坐在被告席上的只是行政单位的代理人。前些年,一些地方行政首长出庭应诉率普遍只有一到两成,有的甚至一年上千起行政案件都难觅“一把手”踪影,应诉率为零。

  行政首长不出庭应诉,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不愿应诉。一些官员“官本位”观念严重,认为和老百姓对簿公堂,是丢面子的事;二是不敢应诉。一些领导担心本地区本部门没有严格依法行政,行政行为经不起法律审视;还有的则是不熟悉案件情况,不了解诉讼程序,害怕因缺乏法律知识和应诉能力而在众目睽睽之下出丑。

  民告官只由代理人来应诉并不是一件小事。一方面,原告方感到不被尊重,对法庭和法律尊严产生怀疑,不利于化解矛盾。同时,随意指派普通工作人员和律师代表行政机关出庭应诉,常常出现庭审中一问三不知的情况,遇到法院协调调解时,也不能当场拍板,大大影响司法效率。此外,很多具体的行政决策行为都是行政首长做出的,如果只让下面的人去开庭应诉,那么“一把手”就无法对群众对于行政不当行为的评价和看法感同身受,在今后的决策中还可能犯类似错误。

  基于此,近年来一些地方陆续出台规定,将行政首长出庭应诉纳入考核。“民告官要见官”的积极意义显而易见。对群众来说,可以感受到政府的尊重,和决策者当面沟通,有利于行政纠纷的实质性解决。有的原告甚至看到县长出庭,当场就提出撤诉,“我就是争一口气,县长都亲自来了,我的气也消了”。而对于行政部门来说,行政首长出庭应诉有助于增强行政机关依法应诉的意识,提高依法行政的观念。让领导干部直观了解本机关行政执法的水平,倾听群众的评价意见,远比事后坐在办公室听汇报效果好得多。这也有助于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化解矛盾,更好地推进依法行政。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