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从乌鸦喝水话题看质疑精神的跑偏

2015年04月24日 08:20   来源:燕赵晚报   王磊

  近日,乌鸦喝水从小学课本火到了网络。先是有人撰文并配图质疑这篇寓言故事不科学;尔后网友纷纷实验求证,更有武汉市小学教师带领学生,证明乌鸦喝水不是骗人;22日,果壳网公众号推送了题为“最近那个‘真相’是错的”的科普文章,详细阐明了影响乌鸦喝水的诸多因素及各种结果,并附上现实版乌鸦喝水的视频从生物学上佐证。

  关于乌鸦喝水,真相反反复复,从被质疑,到质疑者被质疑,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下质疑精神的跑偏。无独有偶,邱少云最近也很“火”。有人质疑其英雄事迹系伪造,违背生理学、为什么随身携带的炸药包和手榴弹没爆炸等;很快就被网友指出,这种质疑本身也不科学:生理学并非真理,也不绝对,炸药包和手榴弹若被压在身下,也可能逃过大火,且邱少云为什么非得带炸药包……

  是的,我们需要质疑精神,也不能盲目相信权威,但以故意颠覆传统、攻击权威为噱头,并对某些微末细节过分夸大、以偏概全,这就陷入了另一个极端——怀疑一切。有些人纯粹是为了制造看点、赚取眼球,尤其是在微博、微信这样的社交生态里,极易传播。比如,最开始质疑乌鸦喝水的文章标题,不少都用了“根本喝不到水”、“都是骗人的”等绝对肯定的语气。

  除了这些刻意制造看点的人,更多的转发者,则往往习惯于此种颠覆带来的刺激,不假思索便信以为然。笔者的朋友圈里就有人先是转发了“小学课本原来都是骗人的”,配以“被骗了这么多年”的评论,几天后又转发“乌鸦喝水:最近那个‘真相’是错的”,附上“又被骗了”的吐槽。整个过程中,都被别人牵着自己的大脑走,丢失了自我判断。

  事实上,稍微有点生活常识的人,在所谓的质疑刚抛出来时,只要冷静下来简单地想一想,就会发现,乌鸦能不能喝到水,不仅和瓶子的形状有关,和水的多少、石子的形状、大小都有关系。换句话说,和瓶子的形状没有必然关系。可就是这个噱头,让盲目的众人趋之若鹜。

  而回到乌鸦喝水故事本身,只是一个寓言而已,意在告诫人们遇到困难要善于思考、勤于动脑。它并不具备,也不需要有科学属性。按照上述质疑逻辑,狐假虎威、龟兔赛跑、狐狸和乌鸦的真实性都有必要考证了。所以,但愿乌鸦喝水作为寓言没有教会一些人的,这次作为网络话题,能教会一些人去独立思考。而这种独立思考,能锐减蓄意质疑的传播,恰恰是让质疑精神回归正轨的良药。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