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水价上涨,欠公众一个信服的理由

2015年04月23日 07:15   来源:红网   吴俊

  “新华视点”记者了解到,今年4月到5月期间,乌鲁木齐、济南、张家口、衡水、廊坊、信阳等北方水资源并不丰富的城市,均开始密集执行阶梯水价调整,水价上涨成为普遍现象,有的地方综合平均水价上涨超过70%。(4月22日新华网)

  4月16日,国务院发布了被称为“水十条”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其中明确提出加快水价改革。县级及以上城市应于2015年底前全面实行居民阶梯水价制度,具备条件的建制镇也要积极推进。这份文件发布后不到10天,各地积极部署、全力推动、狠抓落实,让我们看到了政府机关令行禁止、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也彰显了各地对这项改革的态度和决心。

  众所周知,国务院颁布“水十条”有着现实的原因和考量。一是饮用水体环境质量不容乐观。2014年十大流域好于Ⅲ类水质断面比例是71.7%。IV、V类是19.3%,劣V类达9%。受到严重污染的劣V类水体所占比例较高,全国约10%。二是饮用水已经威胁到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环保部门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十大水系、62个主要湖泊分别有31%和39%的淡水水质达不到饮用水要求,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生产和生活。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保障国家水安全,已经成为了迫在眉捷的问题之一。

  阶梯水价作为“水十条”改革内容之一,旨在通过该项举措,全面唤醒市民节水意识和节水行为。然而,在推进这项改革工作中,“涨”声一片俨然成为了各地改革的手段和筹码。譬如:杭州由每立方米1.85元调整为2.9元、3.85元、6.7元;南昌由每立方米1.18元调整为1.58元、2.37元、4.74元;今年4月乌鲁木齐执行阶梯水价后,综合平均水价将达每立方米2.34元,涨幅72.06%。

  尽管相关专家一再解释,水价上涨对居民日常生活影响不大,但是,此次阶梯水价改革,仍欠公众一个信服的理由。一是阶梯水价改革是一项关乎民本民生的重要内容,用简单的价格上涨这一“万能模式”来推进改革,有无违悖中央的改革本意;二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政府制定价格听证办法》等有关规定,水价调整需要召开听证会,公示调价思路和相关价格成本,这些基本的程序是否到位、手续是否完备、价格是否合理?三是党中央、国务院一再强调改革要循序渐进、因地制宜,各地是否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制定了完备的实施方案,有无结合本地实际,对改革举措有无创新?四是自来水公司的运营、管理、资金使用等方面一直饱受社会、媒体诟病,水费上涨后,如何提供更好的服务?如何确保饮用水安全?如何阳光、透明、规范运行……这些市民关心的问题并没有涉及。

  民之所望,施之所向。对于民生领域的改革,更应以提高和改善民生为之根本。我们寄望,在全面推进改革攻坚的今天,各项改革在注重速度的同时,更应兼顾效益。及时公布改革内容,回应群众关切、保障和维护群众的知情权,让群众成为改革中的一分子,或许这样,改革的进程将会更顺畅。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阶梯水价不能让人望穿“秋水”    2015年04月23日
  • ·阶梯水价改革如何赢得百姓支持    2014年01月07日
  • ·阶梯水价应向公众摊开账本    2014年01月07日
  • ·“阶梯水价”制莫成涨价代名词    2014年01月06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