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公考面临“退烧”是市场之福

2015年04月22日 14:05   来源:郑州晚报   杨兴东

  公务员考试这一相对公平的求职渠道真的可能面临“退烧”。继2015年广东省考创5年来最低考录比16.7∶1后,广州市考也可能面临较低考录比的现状。有媒体记者昨日从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获悉,最近的职位报考情况表显示,市考提供的738名公务员岗位,目前共12762人报名,平均考录比17∶1。而就在一年前,广州市考的666个职位有7万多人报考,考录比是106∶1。

  (4月21日《南方都市报》)

  从职业预期来看,公务员这个饭碗对很多报考者而言,意味着一份工作,也意味着一种“学而优则仕”的可能。现在,报考情况在广东出现断崖式“退烧”,说明这样的职业价值理念正在发生一场静悄悄的变革。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革?原因有二。一方面,近年来的反腐工作取得重大突破,规范公务员收入方面也取得较大进展。对昔日热衷于公考的考生而言,如果是基于灰色福利的想象报名,那么现在的状况自难令他们满意。另一方面,包括自贸区在内等刺激经济的政策利好条件,重新激荡起市场的信心。“创客”成为潮流,年轻人的创造力有了更好的实现空间,不必死盯“公家饭”。

  公考考录比降低是正常的社会现象,就现代政府的属性而言,公务员本就是一份普通职业,负责提供服务。过去那种“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文人理念,的确影响了很多人。但在转变工作作风、转变政府职能的当下,这种理念本身已与时代精神相违。毕竟,社会人才的来源渠道极为有限,当年轻人都想着混“公家饭”,甚至把公考变成一种热,其他行业的人才需求便会受到压缩。而事实上,真正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是市场,推动多数人才在市场的浪潮中实现人生价值,公共部门本身方能找到价值所在。

  广东公考考录比骤降,让人看到了告别公考热的可能,也看到了转变政府职能的希望。一个具有服务精神的公务员队伍,应该告别的是那些不踏实的非正常报考因素。考录比骤降不意味着难以筛选人才,反而说明市场的吸引力在提升。从这个角度来说,考录比的下降正是一种无形的淘汰,剔除那些本就不是冲着这份职业本身价值的考生,重新还原这份职业的服务之义。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