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公考热退烧”是服了“制度的良药”

2014年11月18日 13:57   来源:荆楚网   李云天

  昨天,2015年度北京市公务员考试报名大幕降下,成功报名仅26629人,这相对于前几年五六万的报名人数下降了一半多,平均竞争比例降至约7个人竞争一个职位。在报名人数锐减的情况下,2015年度京考“炮灰”几率大为减少,有望成为近年来“最好考”的一次。(11月18日《京华时报》)

  北京公务员考试报名锐减5成平均7人抢1个职位,从今年各地报考人数后来看,公考热已降温。

  而往年,年轻人为什么“热衷”考公务员?应当肯定,有的青年人怀揣理想、报效国家,有的毕业生愿意投身政府部门、服务社会大众,甚至还有中国传统社会里对“仕途”的认同感。也要看到,这种“公务员热”的背后,还有人看中的是其他,比如有人期盼“学而优则仕”,有人认为“找个稳定工作比什么都强”,有人畅想着“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

  收入稳定、工作清闲、福利待遇好。对公务员的想象,究竟是事实还是迷思?言人人殊,但已经有一种围城效应:没进城的人想象着各种好处,刚进城的人却感慨落差太大,没有期待中的那么多“油水”,也没有想象中那么清闲。看似光鲜的职业外表下,经历着越来越大的考核、竞争、舆论压力,恐怕是许多新任公务员们的共同感受。

  而随着网络技术的发达,越来越多的这种“新任公务员们的共同感受”被曝光、传开,对公考降温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专家称,多地公务员考试报考人数减少,首先是因为招录总人数减少,这与政府职能转变、精简机构有直接联系。新一届政府已明确表示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其次是与八项规定和国家对公务员管理趋严有关系。八项规定后,公务员灰色收入和隐性福利减少,“公务员不好当”引发热议,这可能影响到人们的报考热情。

  笔者认为,当血气方刚的青年,不再动辄把“安全感”放在嘴边、想着在“铁饭碗”里寻求安稳,我们的社会才会活力奔涌,这种热慢慢散去的时候我们的社会才能真正的发展,我们的年轻人才能更好更多的为社会为祖国贡献自己的青春。因此,制度的“药方”给公考热“退烧”,同时更给社会发展带来了希望!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