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正艾:经济新常态是“富态”不是“病态”

2015年04月17日 13:18   来源:中国经济网综合   

  编者按:近日,现任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室副主任杜正艾在《行政管理改革》杂志上发表署名文章《引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作者认为,新常态是进步,而不是倒退,新常态是“富态”,而不是“病态”,是中国经济进入更高层次发展阶段后才出现的状态。只要主动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国经济发展就不会越轨,也不会脱轨。

杜正艾(资料图片)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须从当前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要从观念、政策、方法等各个方面深化认识,主动作为。

  保持足够的战略定力。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三期叠加期”(即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经济政策要在保持经济区间运行的同时,牢牢把握调结构这一战略任务,不为经济增速短期波动所干扰。政府不宜对经济运行过度干预,保持经济政策的相对稳定性,推动淘汰过剩产能和传统产业升级改造。

  经济学理论、经济战略实现质的跨越。指导经济增长的经济学理论须从指导摆脱贫困,转向指导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经济发展战略须由更多追求国富,转向更多追求民富国强;由速度发展型战略转向质量效益型发展战略;由工业主导型的经济转向服务业主导型的经济;由投资主导型经济转向消费主导型经济。

  经济增长动力由“强刺激”转向“强改革”。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就要改变主要依靠短平快的“强刺激”办法,转向主要依靠改革(也就是主要运用市场化办法并辅之以差别化政策)来推动经济平稳发展。通过政府不断简政放权、放松管制、消除市场壁垒和各种“路障”,提高民间资本创业投资的积极性和效率。

  宏观经济调控方式从“漫灌”转向“喷灌、滴灌”。宏观调控应当首先强调区间调控,其次是定向调控。比如,通过实施“定向降准”的“滴灌”调控,优化流动性投向与结构,使金融机构将信贷资源更多地配置到“三农”、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经济发展着力点须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创新驱动首先是体制机制创新的驱动,通过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明晰政府权力清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其次是商业模式创新的驱动,推动互联网经济发展及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融合;第三是技术创新的驱动,使“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

  从速度优先转向结构优化、改善民生、提质增效优先。结构优化优先主要优化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城乡结构和区域结构。改善民生优先是经济发展要利于劳动就业、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民生事业的改善。提质增效优先是各地都应根据本地区本部门特点,把工作着力点放在不断释放内需潜力、创新动力和改革红利从而形成经济增长的内生力量上。

  政府改革是关键。通过干部考核制度、行政审批制度、法律制度改革等解决非经济领域的突出问题,“经济与非经济”手段两手并用,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作者简介:杜正艾,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室副主任,国内著名国际关系专家,目前研究主要关注国内发展环境与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原文地址】引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