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湖南的农家子弟到晚清“中兴名臣”,从背不出书的笨小孩到一代大儒,从一介书生到湘军统帅,曾国藩的人生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励志故事——据近日《北京日报》报道,曾国藩在当今图书市场堪称“传奇”,和他有关的出版物有几千种之多。
曾国藩图书的市场表现力,让人意外,在电商平台,在售图书少则近千种,多则数千种,而全国1000多家实体书店至少有近1200种“曾国藩”在售。问题的关键是这些“曾国藩”多被披上了“成功学”外衣,这是真实的“曾国藩”吗?
客观地说,这种对曾国藩的过度消费是一种不正常现象,因为不少作者都是“投市场所好,投机取巧,研究的是市场上的曾国藩,而不是历史上的曾国藩。”更何况,这些“曾国藩”面目雷同的多,东抄西抄的多,对曾国藩的研究并没有突破。换句话说,更像是在榨取曾国藩的“剩余价值”。
当下,图书出版市场跟风现象盛行,利益对市场的主导大大超过读者需求对市场的影响,千种“曾国藩”不是真正的曾国藩,也不是读者需要的曾国藩,而是出版者投机打造的、用来赚取金钱的商品。
时下,低层次重复和一味地盘算已经成为图书出版的最大陷阱之一,千种“曾国藩”就是最新例证。出版学中常常强调:图书兼具文化产品和物质产品的双重特性,它不是普通的商品,而是一种兼具文化价值和物质价值的特殊商品。图书出版是一种文化产业,生产的是文化、文明和精神产品,代表着一定的品位与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说,图书出版是一种文化象征。
只为经济效益而忽视文化属性的书,不是成功的图书;只是简单的重复和跟风,不能给读者提供新的精神和思想的书,也不是好的图书。在这点上,千种“曾国藩”就是一种迷失。日本出版界早就提出:“出版物要追求人类最崇高的理想,谋求最大范围的文化交流……出版物要努力保持出版物的品位,不从事迎合低级趣味、妨碍文化水准提高的出版活动。” 这启示我们,要注重出版业的精神属性。
老出版家刘皋先生认为,对出版而言,文化是目的,经济是手段,两者不是第一、第二的关系,更不是并列的关系。就笔者的看法,作为文化产品的图书,不能等同于批量复制生产的商品。如果我们的出版物仅仅停留在投机和功利层面,只为暂时的金钱,而没有一点创新,那么无疑是对出版资源的浪费和对读者的伤害,对出版市场秩序来说也是一种破坏。
千种“曾国藩”是虚假的繁荣,不仅折射出出版者的投机和功利,也反映了出版者责任和文化定力的缺失和尴尬。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