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河南“无指阿姨”的励志精神令人感动

2015年03月16日 09:38   来源:大河网   郭喜林

  一个人没有手指,不仅是一种缺憾,而且是人生中的悲剧;一个没有手指,就意味着要比别人付出很多辛劳;一个人没有手指,不仅要承担家庭和社会责任与义务,而且要付出百倍努力与坎坷;一个人没有手指,不仅要做与他人同样的活,而且要遭遇某些人的歧视。但是,也受到了无数好心人的同情与帮助。

  据荆楚网3月15日报道,河南“励志阿姨”芦桂芝武汉卖花筹钱救儿女的故事被网友发到网上后,立即引发如潮爱心。3月14日中午,武汉市江汉路B出口处围满了人群,他们都是在网络上看到了芦桂芝的消息后,前来买花献爱心的热心市民。20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火灾将河南的芦桂芝母子脸部和手烧成重伤。在凑钱治病的过程中,芦桂芝又收养了一个被遗弃的女婴,并取名叫郭雨楠,郭雨楠患有血管瘤,为了凑钱给儿女治病,他们全家于2013年辗转来到武汉谋生。芦桂芝说,为了筹集更多的治病钱,22岁的儿子在长沙卖手工花,3月底儿子将会回武昌仁爱医院进行恢复性治疗。

  由此可见,这是一个大爱无疆的母亲。她和她的儿子原本就是被大火烧伤的残疾人,生活十分拮据。但是,她却具有博大的爱心,她收养下那个弃婴女儿,也得通过全家人不停的忙碌为不是亲生的女儿治病。这种凡人义举真的令人感动,这样的励志人生不仅彰显了芦桂芝的博大情怀,而且激励和鼓舞了许多人追随着她的无私奉献行动。

  据网友透露,芦桂芝与丈夫、女儿租住在广埠屯一间不到20平米的出租屋内,每天乘坐地铁2号线到江汉路卖手工花,丈夫则在家里一边照顾7岁的女儿,一边从事手工花编花劳动。一个极普通的家庭妇女,一个极普通的贫民家庭,他们的爱心却比大海还要宽广与博大;一个极普通的良家妇女,因为一场大火,使自己和儿子烧成了残疾人;一个普普通通的“无指阿姨”,却把大爱行动当成了自己人生道路上的一种博爱信仰。而且自从有了爱的信仰,她就和家人凝成了一股绳,她就不甘心让自己收养的女儿一直遭受病痛的折磨,她就要和丈夫与儿子每天起早贪黑地为加工手工花而日夜操劳。

  然而,在湖北武汉,这里的人们特别善良。当他们看到芦桂芝身残志不残的奋斗精神时,武汉三镇的百姓不仅是感动,而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予了芦桂芝全家人无微不至的关怀。25元一枝手工花,市民们大多不让找零。这样做,他们是为了能让芦桂芝一家人的经济负担轻一些,再轻一些。在社会主义这个大家庭,人与人之间只有发扬“一家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才能充分彰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主义这个大家庭,不仅有我们党和政府的温暖与关怀,而且有全国人民的博爱情怀。所以,咱们武汉人的热情,就像那五黄六月里的温度一样,可以让芦桂芝的家人感受到武汉人的涓涓爱心在坚持不懈地奉献着,只要他们需要武汉人的帮助,武汉人民就会不遗余力地继续把自己无私的爱通过购买手工花,尽情地默默奉献。

  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比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优越,是因为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是因为我们的人民淳朴善良,是因为人人都有“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爱国情怀,是因为人们懂得“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哲学理念,更是因为人们知道我为人人,人人才能为我的辩证关系。所以,人们懂得大爱面前不言献,只管默默地奉献,不需要任何回报。

  因此,为人民服务的责任与义务就自觉地在百姓的实际行动中构成了一道美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风景线;因此,人人都能把雷锋精神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因此,人们就能把有限的生命转化为无限的为人民服务精神;因此,这就是武汉人民奉献给“无指阿姨”的精神力量源泉。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最美阿姨,彰显乡土之美    2013年09月18日
  • ·包小姐是谁(图)    2015年12月29日
  • ·谁来管管高空抛物?(图)    2015年08月18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