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历的年底更具年底气象,乃民俗传统、文化心理使然。一个“归心似箭”,道尽了大年之前的国人集体行动的大方向。而有些人的“回家”,则对城市产生直接后果:供应早餐的摊点日益见少,菜市场日渐萧条,修个自行车了无去处,环保工人此刻也显得稀缺,理发最好也要赶在理发师回家过年的除夕之前……
如此等等,明摆着的是日常生活的不便。换用哲学腔说,当其不在的时候才更显示了他们的存在。他们,自然指来自农村的谋生者。城市化,简单地说,就是人口不断向城市集聚,乡村逐步变为城市的过程。而“他们”,可谓国家城市化的先头部队。
“先头部队”得以成功进驻城市,首先在于某些行当的谋生门槛低,包括投入不高,技术含量低,劳动强度大,工作条件(环境)相对艰苦(回报也相对微薄)等。当乡村同胞一步步承揽下城市中的这些活计时,城里人也名正言顺地实现了自身职业的转移和升级,有如发达地区向非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和自身产业升级一样。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由于乡村同胞的不断涌入,城里人也变得日益娇惯,人们司空见惯在许多单位里,脏一点、累一点的行当都被“转移”给了农民兄弟,而在此之前,它们则是一些城里人的本职工作。
这引车卖浆一类的行当说起来又与人们的日常生计须臾难分,现在不少人家甚至连杀个鸡、剁个排骨都要往菜市场里跑,不用说更多的琐细事宜要烦劳城里的农民兄弟。城乡之间的相互融合从某种视角看,或许正发端于此。
很显然,当今城市、特别是各巨型城市的正常运转,已离不开农民兄弟。因此城里人理应设身处地、如关心自家人一样地关切他们的生存状态,尤其在这年关将近之时向他们问上一声:你们过得可好?
不像土生土长的城里人,从农村初到城市讨生活的乡亲基本算是“无根人群”——远离亲人,少有三朋四友,在关系社会里,他们的社会交流成本更大。可以想见,在有关看病、小孩教育、租房买房等大事面前,当会遭遇更多难题,从而直接影响他们对于城市的归属感。
大家也清楚,他们赖以生存的营生有时不免影响到城市的光鲜亮丽,由是会引来城管执法者们的干预。他们当然有在城市里谋生的权利,同时又有维护城市形象的义务。关键在于为政者如何拿捏、权衡此两者的关系,并引申出城管执法是否也需要换位思量后的文明和温情。
农民工的欠薪讨薪问题总体看是朝着好的方向在转,但2014年末却发生了警察打死讨薪者的严重事件,大大降低了公众对于社会正义的评价,弱势人群的尊严感受到普遍挫伤。
“人”的城市化,是我们各级政府在国家城市化浪潮中最常见的宣示。其义涵丰富,非三言两语可以道尽。但任何大词的落地,均须面对具体情境。值此新春佳节来临这样一个特殊时刻,不妨用我们所感受到的事实,对这口号作出证明或证伪。 (作者为资深媒体人)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