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城里人的慈悲与“小村姑娘”的惶恐

2014年09月02日 07:03   来源:中国青年报   曹馨戈

  “老家的那个小山村,五六十家人,在这十年来,有七八个姑娘出门,从来没给家里来过信,也无从知道她们去了哪里。她们消失了,就像我们常说的:人间蒸发。”这段文字,是陕西作家丁小村写下的,他写这篇文章的“背景”,是因为在刚刚过去的8月中,好几位姑娘遭遇了暂时或永久的“人间蒸发”,联系此前的听闻,便有了这篇让人“心有戚戚”的文章。

  丁小村的这篇题为《家乡的小姑娘》的文章,传播并不是很广泛,但是,几乎每一个看到它的人,心情都免不了灰暗,为最近那些遭遇不幸的姑娘,为那些走出小村在城市中打拼的姑娘,为那些“人间蒸发”的姑娘……自从重庆女孩高渝“搭错车被害”的事情传出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情,我身边的人们,都习惯性地用“失联”这个词来概括形容。显然,相较于“人间蒸发”,“失联”这个词要温柔敦厚一些。

  在和朋友聊这个话题的时候,我问:最近这些“失联”的女孩,是不是基本都是“小镇姑娘”或“小村姑娘”?朋友说,好像不是的,但这些人是多数。问这个问题,不是我天然地鄙薄小镇及小村姑娘,也不是说这些小地方来的姑娘,由于生活阅历及经验的相对不足,就该遇上这样的糟糕事情,我仅仅是想提醒大家思考一下,在城乡的物质差距逐渐缩小的当下,有没有被我们有意无意忽略的东西。比如,小村姑娘与城市究竟隔膜到什么地步?在丑恶的人性面前,什么才是她们对抗的底气?

  那些“人间蒸发”的姑娘,我们无从得知她们究竟遭遇了什么,但是,从最朴素的认知来看,她们的“人间蒸发”,肯定有主动、有被动,甚至不排除她们中的一些人,遭遇了悲惨的事情,最后只能“独留青冢向黄昏”。在一些人看来,包括高渝在内的一些被歹人所害的姑娘,自己也是有过错的,因为,20岁左右的年纪,已经是成年人了,应该有最起码的自我保护能力。从道理上讲,确实如此,可是,这个道理,难以让人接受。就好比,许多人都喜欢一脸哀怨、爱使小性子的林黛玉,可真正到了娶老婆的时候,却几乎没有人不愿意将“人情练达”的薛宝钗娶回家,世界就是如此分裂与搞笑。

  我只想说一个道理,即,单纯不是过错,简单不是罪过,我们这个社会,理应给单纯的人,安全且美好的生活体验,而不应该让她们被动地把自己装到套子里。最起码,能够给这个群体,在刚开始走出自己的小圈子之时,一个相对安全、相对可信任的氛围与空间。

  以前,说到城乡差距的时候,破烂的衣服、城市里手足无措的表情,都能让人清晰地明白,城里人和乡下人有差距、有距离。今天,如果再用这些的眼光来看城乡鸿沟,基本看不到什么了。城里有的,乡村可能一样也不缺;可是,差距永远都不只体现在吃穿用上,心灵的差距恰恰最为遥远,正如那句话,“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你站在我面前,我却不认识你。”每一个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或许都该问问自己,对那些包括“小村姑娘”在内的乡下人,我们的心灵,和他们究竟有多遥远?我们是否真正对他们一视同仁?

  多年前,“我奋斗了十八年,就是为了和你一起喝咖啡”的故事,广为流传。有些人从中读出了农家子弟奋斗的艰辛,有些人读出了无奈乃至悲怆,可是,这句格言一般的故事,背后潜藏的奋斗细节,城乡两个群体的碰撞,以及化解风险与矛盾的故事,却全被掩盖了起来,我们难以知晓,农家子弟遭遇了什么,栽了多少跟头……

  对每个城里人来说,呼唤制度的一视同仁,非常轻松;自己坚持不作恶,大多数人也能做到,可是,不是每个人都能让自己的心灵,每时每刻都能保持一种柔软的姿态。然而,小镇及小村的人,无论在哪里都能遇到一幅慈悲的面孔,却不是那么容易了。慈悲与善良,常常能够温暖很多冰冷的心灵,同时这种温暖,也能滋润每一个陌生人的心田。

  一个人,无论他来自城市或农村,无论他富贵或贫穷,如果他(她)能时刻被善与爱包裹,如果从来不会有人嫌弃他们的过往与生活背景,我相信,他及她被动或主动”人间蒸发“的概率,都会小很多。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城里人太会玩VS乡下人话真多    2015年06月25日
  • ·“人”的城市化究竟是什么?    2015年02月17日
  • ·拼命苦读 要当城里人吃白面馒头    2016年06月03日
  • ·"土鸡蛋"为啥能忽悠城里人    2014年01月03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