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绿色腐败”之祸 不亚如肆虐的风沙

2015年02月03日 10:28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王学进

  位于科尔沁沙地南缘的内蒙古敖汉旗牛古吐乡,地处“三北”防护林工程及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核心区域。自1985年“小流域治理”以来,牛古吐乡民植树固沙近30载,获得各种荣誉,被称为“敖汉奇迹”。然而,记者调查得知,2011年至今,该乡治沙林地已被出售近4万亩,其中近1万亩林地遭到毁坏。(1月30日《财经国家周刊》)

  这令人感到匪夷所思,好不容易建起的治沙林地为什么要出售,而且还毁了1万亩?要知道,这种治沙林地种植的柠条,生长寿命至少几十年,甚至百年。这4万亩的柠条林地不仅是当地抗击风沙的坚强屏障,也“拱卫”着京津免遭风沙的肆虐,其重要性怎么估计都不过分。

  从媒体报道看,当地政府计划要将这片公益林改造成经济林,名曰“发展地方经济”。根据合同意向,客商王泽将投资1亿元人民币,在敖汉旗牛古吐乡大五家村、敖汉旗工业园区投资建设大枣经济林产业基地及大枣等经济林果深加工项目。此前10天,牛古吐乡已将大五家村9000余亩公益柠条林地,以每亩200元(每年每亩不足3元)的白菜价承包给王泽的父亲经营70年。在9000亩林地外,王泽的父亲还“连买带送”获得了4800亩“口粮地”。

  如此大的一笔买卖,谁赚谁亏,一目了然。但作为卖主的旗、乡政府,为何要做这笔亏本买卖?可能的解释是,亏的是国家、政府和乡民,主导此事的官员不会亏,甚至还有可能赚钱——这从大五家村委会主任崔国玉贪污30万元可找到佐证。既然小小村委会主任能从中中饱私囊,那旗、乡领导又能从中获利多少呢?不得而知,因为目前调查已经遭遇了“肠梗阻”。

  调查何以进行不下去了呢?调查组级别不够高是一个原因。譬如,记者为详细了解敖汉旗治沙资金的拨付、审核及使用状况,采访了敖汉旗财政局农经股负责人,对方明确告知称:详细数据“肯定有”,但若非国家专项组下旗审核,则不予提供。

  撇开上述柠条林地转让可能存在的腐败不说,就说以国家用于京津风沙源工程及“三北”防护林工程的专项资金,素有“民间自费治沙第一人”之美称的万平告诉记者:治沙资金“自上到省、市、县,再到乡、村,被层层截留”,这在治沙一线“早就是公开的秘密”。

  据《国务院关于2013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2013年,国家审计署曾重点抽查“林业贷款信息”等6个专项项目,发现18.59亿元被“骗取盗取”。尤其令人发指的是,中央每年下拨的公益林补偿金,也被大大小小的贪官占用了。多年来,这笔补偿金牛古吐乡民却“只见到过一次”——即2013年6月8日,牛古吐乡大五家村3个村民小组每人领到了国家公益林补偿款78元。

  截流专项资金,套取国家补偿,贱卖心血林地,“绿色腐败”无孔不入,手段极其卑劣,国家的法律法规就像被他们毁掉的柠条林地那样大片大片地倒下。更可虑的是,此种“绿色腐败”仍未得到有效遏制,它正在像肆虐的风沙那样蹂躏着国家的法律、政府的肌体和民众的利益,正在给生态环境造成更大杀伤。

  鉴于“绿色腐败”涉及面广,查处阻力大,须有中纪委牵头,成立由纪检监察、审计环保、农林财政等部门组成的专项调查组,彻查“绿色腐败”,严惩腐败分子,确保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这项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得以顺利进行。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反腐“零容忍”如何炼成?    2016年06月24日
  • ·“微腐败”不微 遏制当用重拳    2016年06月22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