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广泛关注的阿里巴巴与国家工商总局就假货和执法问题的争议告一段落,双方准备携手打假对消费者是好事。不过,要解决泛滥成灾的假货问题,光建立一支打假队伍恐怕远远不够。
假货已经遍布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打假打了很多年,力度也不能说不大,为什么屡禁不绝呢?最关键的原因还是没有建立一个信用社会,造假的代价太低甚至没有代价。美国等发达国家之所以假货少,就是因为失信代价太高,如果投资经营失败还有下一次机会,但是,失去了信用,不仅永远失去了投资经营机会,而且处罚很重。
就说这次阿里与工商总局的“叫板”,就可能引发美国的诉讼。原因是工商总局网监司发布了一份《关于对阿里巴巴集团进行行政指导工作情况的白皮书》,这个“白皮书”的内容是2014年7月16日座谈会的内容,发生在阿里巴巴赴美国IPO之前,美国一些律师认为阿里巴巴在招股书中没有披露这一监管信息,属于不诚信行为,因而要调查是否违反美国相关证券法规。
当然,现在工商总局称“白皮书”为会议记录,不具有法律效力,这场官司也许打不起来。但是,如果认定信息披露不诚信违规,那么,赔偿的金额会非常巨大,这方面,一些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有过惨痛教训。赴美国上市不难,但要在那里长期混可不容易,因为美国对诚信看得很重,而一些中国企业这方面缺根弦。所以,只有视信用为生命,才能真正杜绝造假,这方面,我们还得下功夫从源头抓起。
同时,企业不能只想着赚钱,需要承担起杜绝假货的社会责任。比如阿里巴巴的经营模式很特别,像亚马逊是自己进货自己销售,虽然至今一直不挣钱,但可以管住货源。阿里巴巴是开一个门店招商,只收摊位费或者广告费,自己不进货也不销售不承担买卖风险,因此赚得盆满钵满,但摊位上卖的货物是真是假也就很难保证。
阿里收的广告费年年大幅增长,因为淘宝上有上亿的货品,如果摊位排在很后面,看的人很少卖不出多少东西,而要排到前面就得付广告费。那么,收了钱至少得保证货物是真的,不承担责任是不行的。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