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打假者遭打咋还引起“舆论打架”?

2016年07月22日 09:14   来源:华西都市报   李晓亮

  职业打假人王先生花费3600元购买5件同款女装,因送检后得知衣服质量与标牌不符,随后王先生与另外两名同伴到服装店,要求商家按照消法“退一赔三”时被拒,反遭商家殴打。昨天上午,该案在通州法院审理,徐某和贾某认罪,并表示已赔偿被害人31万,请求法院轻判。(京华时报)

  大致就是这么个“售假—买假—索赔—遭打—起诉—赔付”的职业打假过程。买到假货,索赔被打,任谁一般也不会偏袒商家,只会同情买家。因为只要这种制贩售卖假货的无良商家不被法办,下次那个维权无门反遭暴打的倒霉鬼,就可能是自己。将心比心,也会抱团发声,强烈谴责要求惩治不法商贩。

  可翻看评论,发现不是这么回事。发声者分裂成两个阵营,当然有为打假叫好的,而这本应是主流才对。可惜却混入不少为卖家鸣不平的,几乎是和那个自认为“委屈”的打人者一个腔调——“我们做生意赚钱也不容易”。甚至有力挺者,公然叫嚣“活该、该揍”。

  为施暴者喝彩,这样的诡异现实,让人瞠目。不管如何,打人总归犯法,性质恶劣,后果严重的,是要负刑责的。就算同是生意人,感喟生意难做,也不该支持暴行吧?一起看似无争议的施暴事件,却引起舆论打架,问题还是出在打假人的身份上。

  所谓“职业打假人”,就将受害者和普通被假货坑害的买家区分开了。职业打假,是知假买假,虽是依法索赔,在客观效果,特别是从商家立场看,这属于盈利性购买。售假商家是靠卖假货牟利,而职业打假人则就是专门买假货索赔盈利。利益食物链上,一般买家是蝉,售假商家是螳螂,而职业打假人则是坐等渔利的背后黄雀。

  可不管是否职业打假,首先售卖假货还暴打索赔买家,这在哪都说不过去的。当不以卖假为耻反以为正常,这样的社会是极不正常的。先有制假售假,无良商家,后有“知假买假”职业打假。天下无假,又何来打假领域职业玩家?厘清“售假”与“打假”这一最本质核心问题,就能看出只要是打假,都是正义正当,多多益善的。

  而至于所谓狮子大开口“私了”、“讹诈”,这则超出打假范畴,而是游走于人性、伦理和法律的暧昧边缘地带的出格行为。真违了法,构成敲诈勒索,自有法律接位。但在消法领域,投诉举报打假行为,退一赔三、假一赔十,震慑假冒违法,褒奖社会共治,只要售假还在,打假之路就还任重道远。

  这么多年,职业打假身份定位的尴尬,一直摇摆不定。只要上述类似的打假引起的“舆论打架”还在,形势恐就还不容乐观。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