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环球时报:参与远东开发,要有统筹机制

2015年01月28日 09:31   来源:环球时报   王宪举

  “普京支持俄远东土地无偿赠送”的消息(新闻详见本报今日7版)在这两天的中国舆论场上收获很多关注。去年12月29日,普京总统签署《俄罗斯联邦社会经济加速发展区法》。正如俄副总理特鲁特涅夫所说,俄要把远东地区建设成为“俄罗斯的深圳”。这是近年来俄政府为发展远东而采取的最重要、最有力的举措之一,反映了俄在乌克兰危机发生后、在美欧对俄实行经济制裁的情况下,要加快提振远东经济、融入快速发展的亚太地区经济圈的战略和步骤。

  由于俄罗斯欧洲部分资源日趋枯竭、缺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而远东地区资源极其丰富、位于被称为“21世纪经济发展火车头”的亚太地区,2012年普京再次入主克里姆林宫后为加速发展远东地区推出了一系列新举措,包括成立远东发展部、远东经济社会发展政府委员会与吸引外资和支持出口署,改组远东和贝加尔地区发展基金会,制定远东社会经济发展长期纲要等等。仅2014年普京总统就5次主持讨论远东发展的会议,并在国情咨文中强调“俄罗斯是太平洋国家,应全面挖掘这一巨大潜力”。梅德韦杰夫总理也6次召开关于远东经济发展的会议,研究如何完成“东方”宇宙发射场建设、启动“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管道建设、开始贝阿大铁路和西伯利亚大铁路改造等任务。

  刚刚启动的经济加速发展区建设无疑是远东发展中最重要的一环。从今年开始的3年内,在远东将建设14个以产品出口为目标的经济加速发展区。与俄内地企业须缴纳30%的保险费相比,远东经济特区投资者在头10年只需缴纳7.6%的保险费,头5年免交利润税、财产税和土地税,并在增值税和矿产开采税方面享受优惠。

  多年来,我国东北三省一区对发展与俄远东合作的积极性很高,黑龙江省与俄贸易额占到中俄贸易总额的1/4,2014年1月至11月达到219亿美元。由于俄与欧盟相互实行贸易制裁,去年中国对俄的水果蔬菜出口量激增,而且10年来首次向俄出口猪肉。但是,令人费解的是,中俄双方合作文件签了不少,落实的却寥寥无几。迄今两国在远东还没有一个比较大型的经济合作项目,甚至连列入《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的木材加工项目也未能落实。中国对俄出口商品仍局限于中低档消费品,在远东高档商场很难见到中国商品。我国菜蔬水果因质量不合格而被退货或销毁的事情时有发生,中方在远东种植的农作物因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造成环境污染和土壤肥力下降多次被俄媒体曝光和热炒。中国劳务人员纠纷案件频发导致俄方不断削减对我劳务配额,朝鲜和独联体国家劳务人员却逐年增多。

  去年以来,形势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在俄决定建立经济加速发展区的同时,我国黑龙江省也提出构建“东部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设想。举办了二十多届的哈尔滨经济贸易洽谈会升格为“中国-俄罗斯博览会”。连接黑龙江(阿穆尔河)两岸的同江-下列宁斯阔耶铁路大桥破土动工,建设黑河-布拉戈维申斯克大桥也被列入两国边境合作的要务之一。

  我们不能只埋怨对方,也需要反省自己。为此,笔者建议我国政府及东北三省一区建立统筹协调机制,避免内部不良竞争,以在俄经济加速发展区建立中方独资或合资企业为抓手,派遣有实力、善于同俄合作的公司或企业,去远东开展建筑材料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木材深加工、大豆玉米蔬菜等农作物种植和加工以及畜牧业生产合作,切实搞好几个重要项目,产生互利共赢的示范效应。希望有关省份、有关企业一定要抓住机遇,趁俄开辟经济加速发展区和我建立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东风,真正开展远东地区的务实合作。▲(作者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俄罗斯大力开发远东引关注    2015年09月14日
  • ·俄罗斯如何度过经济寒冬    2016年05月12日
  • ·俄罗斯总统普京访华的三大看点    2014年05月19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