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俄罗斯如何度过经济寒冬

2016年05月12日 08:25   来源:经济参考报   王婧

  俄罗斯经济发展部10日将俄2017年经济增长预期从增长1%大幅下调至增长0.4%,并预计俄居民实际收入今明两年将持续减少。这显示出,俄罗斯的经济寒冬离结束尚有距离。

  此次经济增长预期的下调印证了俄罗斯总统普京不久前有关“经济尚未得到完全修正,但趋势向好”的表态。普京近期在参加一年一度的“与普京直接连线”节目中表示,目前还很难说经济下滑已经见底,但预计今年降幅不会太大。2015年俄罗斯经济萎缩3.7%,今年一季度的降幅预计为1.4%。

  2014年3月以来,乌克兰危机使欧美对俄实施了严厉的制裁措施,涉及能源和金融等关键领域。俄罗斯也推出针对西方国家的食品进口禁令等一系列反制裁措施。由于欧盟是俄罗斯最重要的市场之一,经济制裁战直接导致卢布汇率大幅下滑,资本大量外逃。与此同时,国际油价从2014年每桶超过100美元的高点暴跌至40美元左右,令对石油出口依赖度极高的俄罗斯倍受打击。双重冲击下,俄经济持续经历寒冬。

  不少国际机构均不看好俄经济前景。世行4月份的报告将2016年俄经济的增长预期由萎缩0.7%大幅下调至萎缩2.5%,并预测2017年俄经济增长不会超过0.5%。

  但俄罗斯国内对经济增长的前景持有不同看法。俄经济发展部10日公布的《2016年至2019年宏观经济预测修正案》,将2018年预期从增长3.3%调低至增长2.9%,并保持2019年经济增长4.5%的预期不变,显示出俄罗斯对于经济增长的前景仍然抱有很大信心。

  不少俄罗斯学者认为,俄经济确实遇到了很大困难,但目前已在很大程度上适应了低油价和西方制裁的外部形势,正在进行自我恢复,通过改变经济增长结构来重获经济或增长活力,但这个过程或许会相对漫长。

  自2014年遭遇经济危机以来,俄罗斯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反危机措施帮助经济恢复,即“反危机计划”。4月底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签署了2016年的“反危机计划”。普京表示,现在需要的不是印钞票,而是调整经济结构,目前主要努力方向是确保投资,保障需求,提高居民收入。梅德韦杰夫表示,俄罗斯需要在国内外市场形成对俄产品的稳定需求,俄政府已向供应商和制造商提供优惠待遇。俄政府还推出了“进口替代”政策,希望本国产品更多地取代外国商品。

  俄罗斯政府正在积极调整财政预算方案。俄经济发展部10日的修正案提出,政府应减少社会保障性支出、消费支出、能源支出,将俄国家福利基金和政府财政预算优先投资于“重要且有效的项目”,促进投资水平在明年实现3.8%的增长。

  俄政府目前还在大力实施远东开发战略,积极改善该地区的基础设施,帮助吸引外资。俄罗斯远东联邦区面积617万平方公里,占俄领土总面积的36%;人口600多万,约占俄人口总数的5%。远东地区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在促进俄罗斯和亚太地区经贸发展中的重要位置。普京曾表示,俄远东地区是俄发展同亚太国家关系的平台,发展远东是俄政府的长期政策。

  此外,虽然卢布大幅贬值令俄罗斯国内的通胀形势更加严峻,但是另一方面也令俄罗斯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增强,也令赴俄旅游的外国游客数量大幅增长,这些因素预计均将助力俄罗斯经济逐步恢复增长。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华克生:“蛮拼的”俄罗斯老人    2016年03月23日
  • ·经济寒冬下的俄罗斯:年关难过    2015年12月31日
  • ·俄罗斯深挖旅游业潜力    2015年11月10日
  • ·欧盟对俄罗斯制裁的迷失    2015年09月17日
  • ·俄罗斯北极攻略已经提上议程    2015年08月06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