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环球时报:颜色革命“远东波”直指中国

2014年11月25日 09:14   来源:环球时报   杨育才

  新世纪,“颜色革命”这种图谋颠覆合法政权的街头政治运动席卷多国多地区。颜色革命讲究出其不意,属于一种“非对称作战”,它往往能够实现从翼侧和后方突破,直陷“巴黎”。细究起来,我们发现从根源看,策动颜色革命的动力源于世界体系核心区与边缘区的矛盾对立关系,具有必然性。从权力变更过程看,低强度暴力,代价小,收益大,效费比高,作为服务于霸权政治的新手段,无疑是最佳选择。从国家间政治联系看,颜色革命的发生发展有规律可循,表现为连锁、启动和轮动三种效应。

  地区范围内的颜色革命往往具有连锁效应,或沿着中间夹缝地带呈链条状反应,或继一国之后,在地区多个国家呈现并发反应。2003年的格鲁吉亚“玫瑰革命”成为独联体地区链条状反应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波及南高加索、新东欧和中亚三段弧线上的多个国家。发生在北非中东地区的“阿拉伯之春”则呈引爆发式的并发反应,2010年底由突尼斯的“茉莉花革命”开始,迅速波及埃及、利比亚、叙利亚等多个国家,表现出明显的并发特点。可以说,是相同相似的地缘政治条件,导致了颜色革命在地区范围内连发、并发和多发的特点。一个国家的沦陷迅速导致邻近周边多个国家的秩序瓦解,形成地区性的制度坍塌。出现这种连锁效应的原因首先由于霸权国家统一的地区战略所致,同时从对象国本身看,也由于相同条件下的示范效应。

  从连锁反应的方向看,颜色革命具有启动效应,每一轮革命最终都指向特定大国,指向世界霸权的地区对手。先期引爆的国家往往分布成大国的外围据点或战略支点。一旦关键环节失守,就会破坏大国赖以生存的体系完整性。苏东剧变从作为缓冲区的东欧国家开始,引发苏联加盟共和国的独立浪潮,直至俄罗斯联邦的独立给苏联的最终解体和整个苏东变局打下基础。新世纪初独联体国家的颜色革命浪潮不断冲击俄罗斯国内政治,延续至今的乌克兰危机,包含了第二次“橙色革命”。而“阿拉伯之春”的浪潮最终冲击伊朗,叙利亚是通往伊朗的引信,美国希望从这里打开冲击伊朗的外部缺口。

  颜色革命在世界范围呈现地区轮动效应,不同历史时期发生在不同地区。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苏联和东欧变化被称为“苏东波”,本世纪前10年的独联体国家政治动荡可称为“欧亚波”,2010年末开始的“阿拉伯之春”可称为“北非和中东波”。导致这种地区轮动效应的根本原因在于霸权国家的全球战略调整。美国每一次战略调整都带来特定地区的政治变化。

  新一轮颜色革命将出现在哪里,不难确定。随着美国战略重心东移和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推开,新一轮颜色革命主要在远东,围绕中国展开。这一轮颜色革命可以概括为“远东波”。发生在周边多个国家的政治变动,发生在台湾的“太阳花学运”和香港“占中”更是鲜活的例证。2011年一度在内地尝试的“中国茉莉花革命”和今年境外策动准备和计划在内地实施的“天下围城”行动,指明了“远东波”颜色革命针对大陆中国的最终导向。▲(作者是国防大学危机管理中心教授)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