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山上岂能造“耕地”

2015年01月26日 09:34   来源:人民日报   顾仲阳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有制度引导,应当用考核指挥棒引导各地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

  近日,国家林业局的专项检查显示,一些地方为缓解建设用地供需矛盾,鼓励土地整理和垦造耕地,用地指标还可以跨区间有偿调剂,最终实现全省范围内耕地占补平衡。这些地方多数人多地少,“山下闹田荒”。在政策引导和经济利益的双重刺激下,一些地方向山上进军垦造“耕地”。于是,林地被占用,地表植被遭破坏,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山体塌方、泥石流等灾害。

  山上垦造“耕地”,从指标层面完成了耕地占补平衡,给指标输出地带来了不菲的“土地财政”。但由于土壤条件等所限,再加上道路、灌溉等基础设施不配套,山上垦造的“耕地”很难成为真正经济意义上的耕地。实际上,这样的“耕地”绝大多数根本种不了或者不适合种粮食,在自然条件较好的南方也只能种些木本植物,这与耕地占补平衡保障粮食安全的政策初衷大相径庭,其实是挖了国家粮食安全的“墙角”。

  看来,这种占补平衡实际上是一种假平衡,是在玩数字游戏。这种数字游戏的危害,一些地方政府其实心知肚明。不可为而为之,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就是“退林还耕”占补平衡、腾挪出建设用地指标加快发展带来的政绩好处,大大超过了侵占林地、破坏生态环境的违规成本。

  这些年,生态文明理念渐入人心,但当经济社会发展与林地保护管理发生冲突时,一些地方在权衡之后往往会选择前者。由此可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光有认识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有制度的引导。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就应当深化这方面改革,探索将生态保护和建设作为政绩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同时合理适度降低GDP增速等经济指标权重,此消彼长,用考核指挥棒引导各地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耕地占补平衡不能只看数字    2015年06月01日
  • ·每一块耕地都有自己的名字    2014年12月16日
  • ·农 兴:“铺路种豆”为哪般?    2014年08月01日
  • ·“耕地宝”能否成为农民之宝    2014年05月23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