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新修《广告法》要摒除烟草行业错误意见干扰

2015年01月21日 07:30   来源:红网   郑渝川

  1月20日,人民日报刊发题为《涉烟草广告修改引争议(深阅读)》的文章。2014年12月30日,全国人大在其官方网站发布《广告法(修订草案二次审议稿)》,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人民日报》的报道指出,二审稿虽与一审稿更为严格,但不少控烟专家和法律专家认为烟草广告应该被“广泛禁止”而非“严格限制”,二次审议稿依然为烟草广告留了口子。

  2014年12月2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广告法》二审稿。笔者2014年12月24日在红网发表评论《<广告法>大修,应彻底禁止烟草广告和赞助》,就曾谈到,尽管二审稿相比现有的《广告法》、修订一审稿等版本,有了显著进步,对烟草广告的禁限要求给予了部分完善,修补了一些漏洞,但仍暴露出重大硬伤,最主要的问题就在于违背了世卫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要求,对烟草广告采取“严格限制”的原则,对于一些禁止要求的表述也显得过于笼统而不具备可操作性。

  据媒体报道,国家烟草专卖局负责人1月15日介绍,2014年全国烟草行业工商税利达到10517.6亿元。此前,这位负责人在媒体撰文表示,“我们也应看到,吸烟(在中国)有着数百年的历史,还存在客观的市场需求,这就决定了烟草控制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工作,要注意避免片面化、绝对化、扩大化倾向。”这可以视为烟草主管部门、行业对包括烟草广告禁限在内的控烟工作作出的回应,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广告法》二审稿依然为烟草广告留了口子。

  上述回应,也就是认同对烟草广告应采取限制而非广泛禁止措施的观点,存在极大的谬误性。首先,采取严厉的控烟措施,禁止烟草广告,目的在于尽可能降低吸烟对他人的伤害,减少效仿,这并不影响烟草专卖销售及满足烟民需求,主管部门的持论毫无根据。

  其次,主管部门在宣扬烟草行业产值、税利等效益时,悄然回避了这个行业带来的普遍外部性问题,即因吸烟习惯带给国民身体素质、人均寿命等方面的负面影响,如果将所谓的效益与负面影响相加,烟草行业的社会贡献恐将为负,这当然是主管部门避而不谈的。

  第三,主管部门希望避免的所谓控烟“片面化、绝对化、扩大化倾向”,其实就是要求我国的控烟工作应在很低标准下进行,拒不执行世卫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要求。从科学家、社会组织提出吸烟有害健康,到世卫组织提出《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并获世界上多数国家缔结,经历了很长时间,控烟组织不得不与烟草行业利益集团开展长期论战,最终用两方面的铁证赢得了各国立法机关和公众的认可:吸烟习惯与烟民身体健康严重受损的正相关关系;严厉控烟特别是广泛禁止烟草广告而非开设特例的举措,才能起到遏制烟民数量增长、减少吸烟对国民健康影响的作用。我国烟草主管部门用蔑视口吻表述的所谓控烟“片面化、绝对化、扩大化倾向”,其实是多数国家获得广泛验证的有效控烟举措。

  笔者认为,《广告法》二审稿受到烟草主管部门、行业错误意见的严重干扰,为烟草广告留了口子,并因此严重违背了世卫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丧失了立法的严肃性、与国际公约衔接的一致性,如获通过执行还将造成不容低估的社会后果。因此,《广告法》二审稿应当回炉再造,对照世卫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等国际公约和国内相关法律法规,以推行和保障控烟工作为原则,将对烟草广告的“严格限制”调整为“广泛禁止”。

  此外,新修《广告法》还应全面禁止烟草促销和赞助,要加入可操作条款,细化表述,严禁烟草企业以任何形式和名义冠名学校、医院、路桥设施、文化艺术建筑等设施建筑,对已冠名的设施建筑作出更名调整。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广告法》应长出尖牙利齿    2015年11月17日
  • ·新广告法发威,关键在执法    2015年09月02日
  • ·新修《广告法》的十大热点    2015年06月23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