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女儿琳琳小学4年级开始,重庆江北区的黄女士经常采取“按劳付酬”的办法来调动女儿的学习和劳动积极性,效果很好。但前几天,当她再次用这种方式要求上初一的琳琳洗碗时,却被女儿一口回绝,琳琳的理由是:“我有钱”。(1月13日《重庆晨报》)
通过“按劳付酬”方式,让孩子感受父母持家的不易,由此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和劳动积极性,这是当下很多家长常用的教育手段。在孩子成长的某一阶段中,通过物质奖励来促使孩子积极上进的做法能够给予孩子正面鼓励,从而强化其积极上进的态度。但很显然,物质奖励这种方式并不具有持久性。一旦物质强化取消或者孩子成长的阶段发生变化,这种教育方式的效果也会随之变化。
帮助父母做适当的家务劳动,本身也是对孩子能力的一种锻炼。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孩子并不一定会有这种觉悟,有时便需父母借助一定的奖赏手段促使孩子这样做。最常见的方式,便是物质奖励甚至直接“按劳付酬”。把本该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做的事情量化为商品,并以孩子的劳动表现来对其进行奖惩。这看似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实则却开了一个坏头。家长此举无意中向孩子传递着几个信息:一者,所有的劳动都是有回报的,因而没有回报的事情孩子便不会做。二者,帮父母做家务并非是孩子的一项责任,而是家长需要向花钱向孩子购买的。尽管家长的做法也是为了教育好孩子,但此举却在事实上却割裂了孩子本应承担的一份责任。
此外,从小学阶段步入中学阶段,孩子开始进入青春期。行为表现也不会再像小学时对父母言听计从,而是有自己的想法和考虑,不愿被他人管的太多。
父母打着“按劳付酬”的如意算盘试图再次管住孩子,但孩子的心理发展已然到了另一个阶段。父母的期望很可能会被孩子理解为对自己的一再管束,这自然会导致子女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孩子那句“我有钱”,既是想摆脱父母以往教育方式,同时也是奖赏教育下的不良影响。
可见,一种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方式并不见得会一直有效。父母如果不审视自身教育方式的利与弊,不根据孩子发展的不同阶段调整教育方式,势必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当奖赏教育被大量运用于家庭教育时,这种教育方式就有滥用的嫌疑。随着孩子身心进一步发展,此种教育方式的弊端便会暴漏出来。归根结底,有效的家庭教育,首先要顺应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其次,还需家长保持一颗平常心,功利心太强的教育方式难免会让孩子“消化不良”,从而又会导致新的问题发生。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