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流行一个热词,叫做“任性”。源于一位富有的中年人被人骗了几十万,在最初被骗了几万的时候他就发现了,但是他没有报警,因为他想看看对方还能怎么样骗他,被广大网友调侃为“有钱就是这么任性”。随后,央视以“2014年你任性了吗?”为题,在街头采访民众,较之以往的“你幸福吗?”一类“高大上”的“街访”题目,它比较具体和“接地气”,因而被访者多能给以明快的回答,或说自已任性,或说不任性;或觉得任性使“内心情绪得到释放”,值得肯定,或认为任性是恣意放纵,不宜鼓励。
对任性的不同评价,固然与评价者任性与不任性有关,内中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任性这个词,本身就有二种不同的含义。一种是纵任意气,不拘礼法,恣意而行。一种则是秉性行事,向往真善美,率真而不做作。前者属负能量。《贞观政要》有句:“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讲的是皇帝任性喜怒的巨大危害,同理,平民如果任性也会带来自身的“丧乱”。比如说,任性酒驾飙车,任意胡言乱语。后者则属正能量。苏轼有句:“何时使仗相随去,任性逍遥不学禪。”讲的就是生活中率性带来的自由自在,不刻意做作,既可“登东皋以舒啸”,也可“临清流而赋诗”。因此,到底是任性好还是不任性好,首先要看任性的内涵是什么。
现在人们所谈的任性,多是那种恣意放纵的任性。以为自已有钱,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这就是“有钱就任性”。以为自已有权,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这就是“有权就任性”。以为自已有靠山,不顾一切地率性妄为,这就是“有靠山就任性”。所有这些“任性”的特点,都是想凭借手中的资本,企求一种为所欲为的不拘礼法的自由。而这种不受限制的为所欲为的自由,按黑格尔说法,是一种“坏哲学的理解”。因为,人的行为有自由就有限制,而有限制也才会有自由。法律和道德是社会自由的保障,不守礼法,任性而为,也就践踏了真正的自由。歌德说:“一个人要宣称自已是自由的,就会同时感到他是受限制的,如果他敢于宣称自已是受限制的,他就会感到自已是自由的”。因此,即使“有钱”和“有权”,或有其他的“本钱”,都不可任性放纵,否则,在伤害社会的同时也伤害自身。
在央视的“街访”中,甘肃一位老人回答说:“我从不任性。有的老太太上车非得让人家让座,没意思,没座你往那儿一站,手一抓,也是个锻炼,我就不停地锻炼着。”这位老人“不任性”的回答,引来热烈点赞,就在于他向那种恣意放纵的“任性”摇了头,他并不把“老”也拿来做“本钱”,,像一些老人那样,“倚老卖老”,坐车一定要人让座,而是幽默地说正好站着“锻炼”。显示了为人处世的宽容豁达的美德。自然,那些纯属于个人生活方面的事,是可以根据自已的兴趣任意而为的,在央视“街访”中,有对中年夫妇说他俩在结婚纪念日,毅然做了背包客,结伴游了大半个中国,虽然路上吃了不少苦,却获得了苏轼说的那种“任性逍遥”之乐。这样的任性显示个性,放飞心情,为生活添彩,,就属于值得发扬的正能量。
(责任编辑:李焱)